另一个李安俨,跟太子勾结的理由也是出于对李世民不满。
李安俨本是李建成部下,两人更是同娶的荥阳郑氏女子,为连襟关系,正如李世民与长孙无忌一般亲密无二。
若是李建成登基称帝,可以想象李安俨必是如今长孙无忌的地位。
总领百官,地位绝伦。
可惜没有如果,一场玄武门之变,将一切化为乌有,李安俨的命运被改变。
虽然事后李世民认为李安俨忠诚,没有惩罚,反而命他掌管宿卫,封左屯卫中郎将,示以信重。
可惜终究不是李世民心腹。
不说比拟长孙无忌,中郎将之上更有将军,大将军两级。
而李安俨中郎将一当便是十几年不曾动。
李安俨如何心服。
而又恰好,李安俨的弟弟李思暕是太子李承乾的通事舍人。
太子通事舍人主要负责皇帝与太子的朝见引纳、殿廷通奏等事。也就是皇帝和太子的联络人员,可谓位卑权重。
于是,跟侯君集类似,因人成事,或者说因人败事,李安俨也跟李承乾勾连在了一起。
这两人就是李承乾预谋造反的两条腿。
早先,李象先废了李安俨。如今的李安俨恐怕正暗自庆幸逃脱一劫,今后多半就谨小慎微,小心做人了。
现在李象要废掉侯君集。
但他不会像对李安俨一样,对侯君集说上一句安心话,“把这封封事呈给陛下,你就当做什么都不知道,然后可保性命。”,来让侯君集安心。
侯君集跟李安俨不同,此人志大才疏,心高气傲,又刚愎自用,不将任何人看在眼里。
他连李世民都心不服,更看不起李承乾,何况自己呢。
对待这种人,只有狠狠地打磨,才能让他恐惧,从而臣服你。
因此,李象淡淡说道:“此好手,君肯为太子殿下用之,陛下知否?”
侯君集全身一震,如置冰窟。
早先他还有所幻想,可是这句“肯为太子殿下用之”一出,击破了他所有幻想。
李象已经点明了,他知道自己跟太子预谋之事。
李象说完,冷笑三声。
“呵,呵,呵”
转身离去。
留下侯君集,直坠阿鼻地狱。
出宫的路上,李象长呼一口气。
穿越三年的准备,今日总算没有辜负。
李象是万万不能让李承乾谋反事发,不然以历史上李世民处理此事的魄力。
贞观十七年四月初一,纥干承基上书,举报李承乾预谋兵变。初六,李承乾被废,同时朝廷发布诏令:以后太子无德,藩王争立太子,“两弃之,永为定制”。之前风头大盛的魏王李泰因此被贬,在距离太子之位一步之遥时折戟沉舟。初七,李治被立为太子。
七天之内,尘埃落定。
端的是惊心动魄,风雷之势。
李象从不会怀疑李世民的魄力。
那时一切就都没有挽回余地了,自己做什么都没用,只能被动接受命运,跟李承乾一块流放囚禁在黔州。
如今,总算扼杀了李承乾造反的危苗,不必全家再流放黔州。
想到李承乾,李象不禁头疼,他不是没劝谏过,可是奈何一众东宫属官屡屡劝谏都没好下场。
左庶子张玄素劝谏,差点被李承乾派刺客用大马槌砸死,太子詹事于志宁劝谏也差点被刺身亡。
再加上李承乾聪明劲都用在了歪道上。
为了不让李世民知道他暗地里胡作非为,对外大谈特谈忠孝,有时甚至流泪。发现宫中臣僚有人想要劝谏,他先揣摸出对方意思,先迎上前去行礼,面色凝重,正襟危坐,主动引咎自责,言辞狡辩。
让进谏的人忙着拜答,无暇再行劝。
简直跟泥鳅一样,面对这样的滑不留手的浑人,你能怎么办。
有一句话能最好的形容他,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
这本来是《史记》中,太史公用来形容纣王的,可却成了李承乾的注脚。
更何况李承乾又进阶了,已经变成进化态的摆烂了。在此之前,数月不上朝,不见东宫属官,更无可奈何他了。
但凡李承乾有一丝改正机会,李象都会扶持他登上皇帝之位,而不会走告发他这一步。
因为这一步走出,意味着李承乾多半登不上皇位了,就看李世民什么时候重新选好继承人了。
再怎么说,从皇帝李承乾手里谋夺太子之位,总比从李世民手里谋划太孙之位容易吧。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