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拿着刀子在竹子上寻了一根手指粗细的一节,削去两头疙瘩,对着竹筒吹了吹,又将一端削成尖尖的,然后将竹筒泡在酒水里面。一会儿拿出竹筒,用锋利一端对着喉管刺了过去,只听得“嚓”地一声竹筒插进了喉管里面,又寻来一根绳子将绳子环绕脖颈两圈再在竹筒上打结固定,然后拍拍手道:“这竹筒你们要保证通畅,不要填堵,若是竹筒里面有痰,要拍打背部,让痰液流出来才是。”

秃二娘和李老四答应着。

宋湉这番操作之后果然见顺生呼吸顺畅多了,大家悬着的心像石头落地了。那个女人摸了一把眼泪对宋湉又跪又拜,李老四又掏出一锭银两摆在桌子说是酬劳宋湉救命之恩,然后听宋湉讲解注意事项后抬着顺生回家去。

宋湉忙碌了大半夜,张谦挥手让宋湉早点去休息,要安排床铺。宋湉知道一般家中留有闲置床铺,但被褥一般都收藏起来的。这般搬来搬去的又睡不了一宿,人家还要将被褥清洗,重新入库,非常麻烦。所以还不如自己回去的好。

张谦拿起后院一盏灯笼递给宋湉嘱托早点回去休息,别忘记过两天童试。

宋湉答应着接过灯笼,提着要出门,只见张迎迎在门角露出半张脸向宋湉挥手,这丫头还不睡觉,不知想啥。

县衙考院是一个专门独立院落,与北京四合院差不多,结构严谨而大观,里面也有十几间房舍。那时候考试与现代完全不一样,虽说是童试但里面坐着三四十岁的人一大把,遥想当年儒林外史中的周进和范进都是五十多岁的人还在生员上挣扎。因此宋湉看了这些人便不再吃惊,当然也有许多年轻人还有十来岁的孩童。因为童试可以每年都考,跟高考差不多。高考每一县都有数千名考生,这里面坐着的不过两三百人而已,显然当时教育并非普及所致。

试卷发了下来,是论语上一句话:“学然后而知不足。”

第一步是破题,也就是说先将题目的意思粗略说一下,简单明了地点明题目,承题便是将不明白的地方说明白。譬如学然后而知不足,也就是你学习之后,才知道有很多不懂之处。为探知未知驱使你继续研究学问,大意如此。毕竟是童试,文章不必写得像黄大娘裹足又长又臭。其实跟现代文科论述题一般。只是按照八股文格式写下来而已。

县令宋邦国同学政大人一起视察考场,跟现代监考巡查差不多,对姓名座号、考号等等。但那时首要是看姓名籍贯,再看人,有没有代考,试卷下有没有压着纸条。宋邦国挨个察看,当看到宋湉的时候拿起宋湉的卷纸细细看了一会,点点头便走了。过了数日发榜出来,宋湉稳稳地录取第一名,复试的时候宋湉早早进了考院,只见知县大人宋邦国早已坐在堂前。一帮录取的学子也挤挤坐在一个房里。知县第一个点名宋湉问道:“你今年多少年纪了?”

宋湉答道:“童生今年14岁。”宋邦国听了微微点头道:“你的文章我已看过,也还不错,这回复试更要用心。”说罢递给他一张试卷。

第一个交卷的并非宋湉,一个叫魏雪岩的人,也有三十岁年纪,宋邦国闲坐无事拿起试卷细细看了一遍,然后抬头说道:“你这文章还略欠火候。回去用心再读一年。”

魏雪岩道:“禀告大人,学生已经是第十次县考,然每次都说略差火候!学生斗胆问一句明年不知又会怎样,还望大人细细看看。”

宋邦国问道:“既如此那我考考你对联如何?”

魏雪岩道:“随便大人出题,若是学生对不上来,那是学生学问不到家,回去便再读一年。”

宋邦国稍作思考,便出一联:“大器贵在晚成。”

魏雪思索好一会儿,宋邦国有些不耐烦准备挥手让他走人的时候,魏雪岩叫道:“大人,我有了‘长才何甘短驭’。”对仗工整,也有点牢骚的味道。

宋邦国微微一笑道:“还不错,回家等消息吧!”魏雪岩悻悻离去。

随后宋湉也缴了试卷。宋邦国拿过宋湉递交的试卷细细地看了一遍,押运之处还低声轻吟,有时候微微露出难以察觉的笑容,看完后将试卷放在案上,将宋湉叫住道:“坊间传说你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三岁小孩都在传颂你的词曲。不知是否名副其实?”

宋湉回道:“坊间传说有误,不过一些穷酸诗词闲时好玩而已。”

宋邦国用不可商量的语气令他现场作诗一首,目光炯炯地盯着他道:“你既然姓宋,那自然有些本事才不至于辱没这个姓。”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