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皇帝赵炅二次北伐的消息传到雁门关时,六郎大吃了一惊。

雁门关大捷,皇帝赵炅大喜,不仅吐了幽州城战败的一口恶气,而且重新鼓起了收回燕云十六州的信心。皇帝决心伐辽,雪一箭之耻。

皇帝伐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辽国皇帝幼小,由萧太后摄政,而萧太后与她的大臣韩德有染,在大宋君臣看来,女人执政,宠幸专权,朝纲大乱,这是一个天大的机会,这个机会此时不抓住,更待何时?

赵炅想欺负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这个时机真的好吗?

膨胀起来的信心,加上时不我遇的机会,让皇帝赵炅下定决心攻打辽国,准备一举收取燕云十六州。

赵炅尽起全国之军,兵分三路。东路由宋朝第一大将曹彬带领,出雄州,直取幽州。中路由大将田重进带领,出飞狐口。西路由潘美为正,令公为副,出雁门关,攻取云州。

赵炅对三路大军攻辽做了充分的谋划,东路军是主战场,稳打稳扎,西路和中路猛攻,牵制辽军的军力,让辽军无法支援东路,然后三路在幽州城下会合,一举夺取幽州。

赵炅一定认为自己的计划一个完美的战略计划,他相信这次一定能够战胜辽军,收复燕云十六州,完成他哥哥没有完成的任务,他会做的比他哥哥更好。

这一次赵炅没有亲自领兵,他在开封府遥控指挥,也许他臀上的箭伤还在隐隐作痛,让他不能骑马,也许是他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他不能把自己置于险地。

六郎看看父亲令公的表情,令公眉头紧皱。六郎理解令公的担忧。三路进军,看似天衣无缝,却存在着隐忧,因为只要有一路出现状况,整个战略就会崩塌。最大的问题,在前线,三路大军缺乏一个统一协调指挥,战仗之上,瞬息之间,变化万千,靠远在开封府的指挥,根本来不及,最后将是一团乱麻,各自为阵。

朝中自有高人,肯定有人能看出这个计划的缺陷,但自从皇帝赵炅把刚直的寇准贬到地方后,再没有人敢在赵炅面前直言。

在西路,皇帝派了王侁为监军。令公的眉头皱得更厉害了。

六郎怎么看王侁都觉得不舒服。王侁长着一双三角眼,刀把子脸,面色阴沉可怖。说他是个文官吧,他也曾打过仗,打起仗来既不顾自己死活,也不顾士兵死活。说他是个武将吧,他在人面前摆出一副文绉绉的样子,不时吟出几句诗词文赋来,以显示他的学问。

此人刚愎自用,有名的冷漠无情。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才能镇住那些大将们。皇帝用他或许也是因为这一点。

七郎问六郎:“监军是干什么的?”

六郎道:“皇帝对大将不放心,派个心腹来看着。”

七郎道:“那仗还怎么打呀?”

七郎说的对。六郎对监军制度嗤之以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如果有人掣肘,将军不能快速决断,将把军队处于危险的境地。

可是皇帝不这么看,皇帝最担心的并不是军队的失败,而是将领的反叛,所以他得紧盯着那些将军们。

六郎想起郭进的死。宋朝第一个大败辽军的大将是郭进,郭进死在第一次北伐的路上,他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了监军田钦对他的污蔑上,死在了皇帝的多疑和猜忌上。郭进自杀时王侁在他的军中,是田钦的手下。郭进的死,在宋将的心里涂上一道抹不去的阴影。他们有两个战场,一个是与辽军之间的战场,一个是与同僚之间的战场。

一想到这些,六郎不禁担忧起来,他的头开始疼。

军令如山倒。战争的机器一旦启动,必然是轰轰隆隆。潘美命令公为先锋,率领八千人马,攻打朔州。

兵贵神速,令公下令军队星夜行军,日出一竿时,他们来到了朔州城下。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