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德走时,留下了一本书,《李陵答苏武书》,四郎的目光钉在那本书上。
四郎伸手拿起了书,翻开一看,“身出礼仪之邦,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地,伤已!”读到此处,四郎的眼泪不禁滚落下来。
四郎已经很多年没有流泪了。作为战将,面对各种各样情景下的残酷的生死搏杀,只有流血,早没有眼泪。战将是不相信眼泪的,那是在没有被俘虏之前。现在四郎的眼泪出来了,因为他是一个俘虏,一个囚禁在北国的俘虏。
四郎每天都看李陵书,每次阅看都不觉泪下。一千年前,也有一个汉人将军,为胡人所擒,身处北地,“但闻悲风萧条之声,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也同样泪水滚落尘埃。时间隔了一千年,人不同,情景却相似。历史不时地以相同的方式演绎着,剧中的那个悲情人物,有可能是有他,也有可能是你,谁知道会落到谁的身上。
四郎只是触景生情罢了,他并不能理解千年前的李陵,他不能理解李陵最初被俘的时候,李陵没有选择“死”,而是选择了“生”。这与汉人所受的儒家教育不符,汉人受的教育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不过,李陵时代的儒家还没有独尊天下,那时的人,多有士的风范。
活是机会,也许当时李陵也这么想。
活是机会。四郎该吃就吃,该喝就喝。
但李陵最终是投降了匈奴,这让四郎很困惑,李陵背弃了自己最初的想法,他再也没有回汉地,他后来有回去的机会,但他还是选择了留下。四郎不解,家和国谁大?在四郎来说是这一个很明确的答案,但在李陵那里却不是。他内心里甚至有些瞧不起李陵,李陵是他心中的一个矛盾,一个纠结。
辽国人对他依然很好,给他好吃的好喝的,待他如宾客。他们甚至允许他到院子里走一走,散散步。
但这里毕竟是异乡。北国之地,常是大风呼啸,胡笳四起,令人悲伤,四郎经常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四郎牵挂着父亲,记挂着自己的兄弟,他们现在在哪里?是在战场上厮杀,还是回到开封无侫府?四郎想念自己的老母,老母该如何安放江水般的悲伤?还有几次,云氏女,那个孤独的年轻女子,进入到四郎的梦里。
铁镜公主每天都会来看他,问上几句话。四郎从来不答话。他是她的俘虏,他的自尊心让他沉默。
公主的眼睛温和,温和得让四郎偶尔可以正面去看她,只是四郎的目光和她的目光相对时,四郎惭愧地低下头来。
公主长得很美,她的美和大宋的美人不同,她有皇家公主的高贵,又有番邦女子的野性,文明和野性,在她身上融合得浑然天成。特别是她那双眼睛,似深蓝的湖水,令人心安。
这似乎是四郎的一个美好的错觉。因为她每次说到最后,总是劝四郎投降她的大辽国。投降,对四郎来说无疑是有辱祖先的行为,是作为一个汉家军人本能抗拒的行为。
而且,四郎隐隐感觉到,她不只是为了他能投降辽国,她有着更深的考虑。
她给四郎讲她祖先的故事。她崇拜她的祖先耶律阿保机。阿保机与之前的那些草原强人不一样,以前草原的强人们抢掠汉人的女人、粮食、布匹,这些阿保机都抢,但他同样喜欢的是汉人的男人,是汉人的文化,是汉人的制度。阿保机对中原男子很好,他任用他们当大官。阿保机喜欢学习和建造,他创造他们的文字,颁布了他们的法令,建造了一座座城池,也建立了契丹大帝国。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