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过去后,我们都成长了,也有“出息”了。我提出要“报仇”,不能放过那些迫害人的人,父亲却坚决反对。
父亲说:“做人要‘以德报怨’,何况他们都是地道的农民。那都是特殊年代造成的,不能计较。不仅不能报仇,还要帮助他们。”
于是,父亲便给我讲孔子,讲老子,从儒家学说,到道家学说,都讲。
母亲还说我“帮他们办了不少事”,都是那些人找了父亲,父亲交待于我。
老先生,蓝老太太,还有我的父亲,母亲,都是长寿,都是九十多岁时无疾而终。
一生磨难,吃尽疾苦,而得善终。这是不是好呢?
老先生家败了,却后半生安稳;邹秉文积累了家产,有了财富,却遭了劫难。
祸福互换,相依相存。
《道德经》有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说,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隐藏着祸的根源。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条件下,福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祸福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这是规律,事物发展都是这样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情况,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结果。
还是《韩非子·解老》说得好:“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贵之谓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以其成功也。
“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死夭;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饱不忘饥,存不忘亡,福不忘祸。也鼓励人们失意落魄时,要看到光明的前景而振作勇气,坚定信心,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
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要看他会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祸儆之,要看他会救。天要降祸给一个人,必定先降下一些福分使他起骄慢之心,目的要看他是否懂得承受的道理。天要降福给一个人,必定先降下一些祸事来使他引起警觉,主要是看他有无自救的本领。
天道尚且如此,何况人事!得微福而骄慢,骄慢便是祸根,福本不厚,又以骄慢削之,可见不堪受福,惟有降祸了。骄慢非但天不降福,人也不助其福,因为人人皆厌恶骄慢之人。天宠既失,人和又无,微福必无法维持长久。福尽祸来,不堪受福,又何堪受祸?若得微福而不骄,即使是祸来,心也不惊。受福不骄,受祸不苦,是深明福祸之道,只有不为外物动心的人才能做到。
老先生和大奶奶,就是不为外物动心的人。无论苦难、灾劫,还是福运、享受,都是坦然受之,不惊不忧。真是何等心胸之壮阔也。
欲降福而先降祸,是天之善意。不明祸何能降福?一旦福去祸来,又岂能消受得了?先以微祸儆之,若能救助,即使是他日祸来,也能如此救助。
当时年少,我又岂能知之。及至长大,方知老先生与蓝老太太,乃达人也,处祸不忧,居福不骄,知福祸在于一己所为,天意虽然不测,总之在能自救,心则常保泰然。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世人皆知其理,又有几人能践行之?
就在邹秉文父亲去世的那一年,邹贼皮的爷爷从衰狗毛爷爷的手里买来两亩地。就是这两亩地,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衰狗毛的爷爷成了人们的朋友,日子穷,却过得好好的。
邹贼皮的爷爷成了人们的坏人,日子更穷,过得担惊受怕,不得安宁。
史书上说孟浩然是“浪情宴谑,食鲜疾动”而死。为了吃一口鱼,管不住嘴,把命给搭进去了。
孟浩然和王昌龄、王维、李白都是好朋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的诗句流传了千百年,可见这哥俩的感情是真好。李白是一个狂得没边的人,难得有他佩服的人。对孔子,他看不上眼,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对皇帝敢耍酒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独独对孟浩然,却说出了“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这样“高山仰止”的敬语。
可见不仅是真诗友,真感情,还是真兄弟。
“朋友来了有好酒”,还有“极其美味的鲜鱼”。为啥?孟浩然爱吃鲜鱼,犹如李白爱喝酒一样。
偏偏这时候的孟浩然患有痈疽,偏偏这时候的孟浩然住在襄阳,偏偏这时候的襄阳有一道极美味的佳肴————查头鳊,味极肥美,偏偏这时候的孟浩然绝对不能吃鱼鲜。
痈疽,是一种皮肤和皮下组织化脓性炎症,局部红肿,形成硬块,表面有脓包,有时形成许多小孔,呈筛状,严重时,可能还会诱发败血症,虽然病将痊愈,但郎中嘱咐,绝对忌口鱼鲜。
好友相聚,觥筹交错间,宾客相谈甚欢,竟一时得意忘形。
人若得意忘形,忘形必招祸。
(待续)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