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以来的军阀混战、大小战争及天灾,给社会生产,特别是给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社会生产造成了极大破坏。

谁也不想要一个饿殍满地的地盘,于是乎,北方曹操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如屯田、招揽流民,劝课农耕;对地方官的考核,不以浮言虚誉为准,而是以户口、垦田增减、盗贼多少为升降;颁布田租调令;禁止豪强兼并土地;注意兴修水利工程。

曹操死后,其子曹丕接受了颍川士族陈群的建议,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度。就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本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作出“品”、“状”,供吏部选官参考。

“品”,是综合士人德才、门第评定的等级,共分九品,大致二至三品为高品(一品为虚设,无人能达到),四至五品为中品,五至九品为下品。在德才、门第中,定品时一般依据后者,叫“计资定品”。

“状’’是中正官对士人德才的评语,一般都只有一两句话(如“天才英博”;“德优能少”等),是东汉后期名士品评人物的制度化。

曹丕之后,对中央和地方官制也进行了一番改革。

东汉以来尚书权重,尚书省权力尤大,实际上掌管机要,为宰相之任。曹魏置中书令、监,“掌赞诏命,记会时事,典作文书”“掌机衡之任,而尚书之权渐减矣”。

新设中书以分尚书之权,是曹魏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新措施,为后来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萌芽。

在地方官制上,曹魏将东汉末州牧制度固定化,正式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度。州刺史(或州牧)成为管辖地方的行政官。不仅如此,自魏开始,州刺史多带将军号,“任重者为使持节都督,轻者为持节”,再次者为假节。不带将军号的刺史称为“单车刺史”。曹魏这种将州级军政大权集于一人的做法,对以后的影响相当深远,助长了地方割据趋势。

曹操晚年,北方农业基本得到恢复,甚至有所发展。史称是时“关中丰实”,扬州“公私有蓄”、京兆“丰沃”,“编户皆有车牛”,沛郡“比年大收,顷亩岁增”,凉州“家家丰足,仓库盈溢”。黄河流域一带更是“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这种情形,与前述汉末之凄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随着农业的好转,北方的手工业、商业也有所恢复,如被董卓烧毁的洛阳,文帝曹丕时尚“树木成林”,至齐王曹芳时,已成为“民异方杂居,多豪门大族,商贾胡貊,天下四方会,利之所聚’’的繁华都市。在纺织业方面,襄邑的锦绣,上党、代郡的麻布,都恢复了生产,并成为当时有名的产品。又如冶铁手工业,监冶谒者韩暨改良了冶铁技术,把既费工又低效的马排和人排改为水排,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三倍。

自刘备兵败猇亭后,不出两年,六十余岁的他黯然而逝。托孤诸葛亮、李严辅佐刘禅。蜀汉元气大伤,诸葛亮着重考虑的是如何使弱小的蜀汉能迅速恢复元气,以对抗强大的魏国,维持三国之间的均势,进而“恢复汉室”。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