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爷,右副都御使袁泰等人,弹劾解缙的奏本已到。”

朴不用神色匆匆地捧着一份奏本,脚步匆忙地来到御书房。

朱允炆正在审阅其他奏折,闻言抬起头,眉宇间闪过一丝好奇,“哦?袁泰弹劾解缙?拿来朕看看。”

朴不用将奏本递上,朱允炆翻开奏本,目光落在其中一句话上,不禁玩味地笑了起来。

他低声念道:“召旨,且母丧未葬,父年九十,不当舍以行。”

朱允炆放下奏本,摇了摇头,笑道:“看来袁大人对解缙这小兄弟的意见不小啊。”

他回想起解缙的种种事迹,心中不禁对这位才子又多了几分了解。

解缙虽然才华横溢,但性格直率,容易得罪人,这也让他在官场中屡遭弹劾。

“解缙啊,要不要给朕修一部《建文大典》呢?”

朱允炆自言自语道,随即吩咐道,“来人,传旨让解缙入宫见朕。”

解缙的名字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他是一位罕见的读书天才。

虽然他的性格有些独特,与传统文人所追求的风骨有所不同,似乎历史上那些留名的大文豪,都是仕途坎坷。

解缙也例外,而且也有这些人的爱好,那就是认为自己是天生的政治家,同时还有那种变态的自信。

这些毛病对于政治人物来说,那就是最致命的缺点,没被玩死已经算是对他们的仁慈了。

他曾与妖僧姚广孝共同主持修编《永乐大典》,为大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在永乐朝太子之位悬而未决的关键时刻,他的一句“好生孙,旺三代”为朝廷指明了方向。

所以你看看,这种皇朝继承人的事上,自古以来除了变法的死亡率,估计就是这种事情上死亡率最高了吧。

解缙的才华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他十九岁便站在了无数人仰望的高度。

然而,由于他年少得志,缺乏社会磨炼,性格中不免带有一些自傲和狂妄。

他在官场中行事过于理想化,经常指责他人,得罪了不少同僚。

因此,当兵部尚书沈倩弹劾他时,竟无一人站出来为他说话。

朱元璋对解缙的处境感到尴尬,只好将他派往江西考察。

在离别时,朱元璋特意给解父留下了一句话:“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

然而,解缙并没有等到十年之约的实现。

七年后,朱元璋驾崩,解缙听到消息后心中慌乱不已。

他担心自己在新皇面前失去存在感,于是以奔丧为由奔赴京师,希望能够在朱允炆面前刷刷存在感。

然而,他的这一举动却引来了御史袁泰的弹劾。

袁泰在奏本中指责解缙在母丧未葬、父年九十的情况下不当舍以行,这无疑是对解缙的一次沉重打击。

朱允炆看完奏本后,心中对解缙的处境有了更深的了解。

他知道解缙虽然才华横溢,但性格上的缺陷让他在官场中步履维艰。

“解缙啊,你这次入宫,可得好好表现一番了。”

朱允炆心中暗道,期待着解缙能够在这次入宫面圣中展现出他的才华和智慧,为自己赢得一线生机。

朱允炆饶有兴致地打量着解缙,这位新任的翰林侍讲,其貌不扬,身材矮小瘦弱,却似乎蕴藏着无尽的才华与智慧。

“臣解缙,叩见陛下!”解缙的声音铿锵有力,打破了宫殿内的寂静。

朱允炆被这声叩见弄得差点笑出声来,解缙总是这样,毫不掩饰自己对皇帝的忠诚和敬仰,也从不掩饰自己那颗渴望进步的心。

要知道大明虽然对皇帝有叩拜大礼,但是这种私下君臣相见,根本没必要行这种叩拜大礼,解缙不可能不知道。

所以,朱允炆看到了这位解大才子的进步之心,可以说对于权力的渴望,已经到了变态渴望的态度了。

对于这种儒家的传统文然来说,那所谓的气节,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君子的脸面了。

如果今天解缙这种谄媚的样子传出去,这位解大才子,在文人之中的名声算是完蛋了。

不过,他既然能做出来,守孝期间不管不顾的跑来京城求官,名声这种事对于他来说已经无所谓了。

朱允炆要的就是这种没有啥所谓底线的大才子,也喜欢他这种对于权力渴望的态度。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