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设笑了笑:“是从一个垃圾场挑来的。”
“真是一段美妙的缘分啊!”
于丰年不由得发出赞叹。
林月娥好奇地追问:“老板大人,这个值很多钱吗?”
考虑了一下,于丰年回应道:“当前市场状况不佳,很难找到这样的东西出售,但如果卖的话,估计五千块应该不难,如果杨老弟愿意,我们博物馆愿意出五千收购。”
听到“五千!”
这个数字时,林月娥不由倒吸一口凉气。
旁边,阎埠贵也是惊讶得抖了一下,两块钱买入的东西能卖出五千的价格,在他看来简直就是奇迹。
现在他终于明白了,杨建设收废品的背后竟然隐藏着更高的追求。
“天哪,那么多!”
“厉害!”
“杨建设可真是走运!”
四合院里的邻居们都羡慕极了,普通工人拼死拼活地干上十年都不一定能挣那么多钱。
阎埠贵苦笑着说:“大掌柜的,您这话真不假,那天我看杨建设买东西,就花了区区两块钱,居然能卖出这样的高价?”
两块钱?!
贰大爷等人的下巴差点儿掉到地上。
原来,最近一段时间里,大家都在暗中嘀咕:杨建设整天东逛西晃的拾荒,难道闲得慌吗?有些人甚至怀疑他脑子出点问题。
谁能想到,事情竟是这样?
“那件东西真让你花了两块?”
于丰年的表情相当惊讶。
杨建设坚定地回答:“的确!”
“真不简单啊!”
于丰年佩服不已,赞道:“现在经济这么紧巴,要是回到民国时代,这样一件东西至少可以换三千银元。”
“三千银元!”
众人听得目瞪口呆,眼睛仿佛都能蹦出火星。
要知道,在民国年间,一枚银元的购买力等同如今的一百块,那么三千就是三十万。
这简直是一个普通人做梦都不敢想象的财富数字。
而杨建设却表现得十分淡然,其实他内心明白,这个物件将来在现代社会至少能拍出上千万的价格,远远超越它的旧时价值。
“杨老弟,我要是肯出五千,你能转让给我吗?”
于丰年试探着问。
杨建设微笑回答:“不行,一万块我也不会出手。”
“好,那就算了!”
于丰年点点头,没有强求,因为他也意识到这物品的价值将来定会飙升,杨建设自然也是洞若观火。
“大掌柜的!”
一旁的娄晓娥提出要求:“我家里有件传家宝,能不能帮我看看?”
于丰年欣然应承:“拿来看看就知道了。”
随后娄晓娥从怀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只玉镯展示。
“这玩意儿不错,是有些年纪了。”
说完于丰年便将镯子递给了杨建设。
他这样做,既是考验也是出于一种期待,因为尽管杨建设刚刚成功鉴定了宣德炉,但是鉴于对方年纪尚轻,又从母体中学到几多年份的鉴定术尚不清楚,于丰年对杨建设的真正水平心存疑虑。
杨建设接过来细细观察后交还给娄晓娥,“这是一个明代玉手链,原本应该是皇宫里的藏品之一,而且可能是一对中的一只。
遗憾的是,目前这只镯子只能单卖,价值自然减半许多。”
娄晓娥对此有所质疑,于是望向于丰年。
于丰年微笑着附和:“如杨老弟所说,毫厘不差。”
许大茂紧接着追问价格:“这个值多少?”
于丰年答道:“估计价值约五百。”
听闻此言,娄晓娥显得颇为失落。
周围的群众也是面面相觑。
他们了解娄晓娥的父亲曾是一位有钱的企业主,家中确实拥有一些价值不菲的老古董。
但未曾想到,这些所谓的传家宝藏实际上仅相当于杨建设所拥有之宣德炉的零头而已。
“走吧,老弟,让我们接着去鉴赏其他宝贝!”
于丰年热络地拉起杨建设的手,带他参观其它珍品。
其他人大呼小叫,亦步亦趋跟随。
没过多久,两人来到了一件书画作品前。
该作品纵长约二尺余,宽度近五尺有余,画面展现着形态各不相同的五头牛。
于丰年指着画作,笑问:“杨兄弟,认得此物否?”
杨建设点点头答道:“这乃是《五牛图》,出自唐代画家韩滉之手。”
说罢,杨建设开启了鉴宝之眼。
经鉴定,确认为唐代韩滉真迹无疑。
“再看看这个,知道这是什么?”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