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禾苗的军队势如破竹,一座座城池在他们的强攻之下纷纷易主。

那连绵的战火,如同燎原的怒焰一路席卷,大宋国的版图不断往沈宴辞所在的四周扩张。

沈宴辞眉头紧锁,他带来的五名官员如风中残烛,被繁重的事务压得喘不过气。

这些官员日夜奔波,处理着新占城池的各项事务,从民生安抚到治安维护,从物资调配到重建规划,可即便如此,也只是杯水车薪。

稍有不慎便会刺破这来之不易的安稳。

沈宴辞深知局势危急,他疾步来到信鸽栖息之处,神色凝重地写下书信。

他笔下的每一个字都带着急切,恳请皇上速派官员前来支援。

那只信鸽振翅高飞,带着沈宴辞的请求向着皇城而去,仿佛它背负的是这片新领地的命运,若增援不及时,这刚打下的城池将会陷入无序的泥沼。

京城皇宫中,帝九尊展开沈宴辞的信,眉头渐渐拧紧。

他不敢耽搁,立刻招来太师、右丞相还有楚霸天。

御书房内,气氛凝重。御膳房准备的精美茶点无人问津,众人的心思全在那信上所言之事。

太师轻抚胡须,目光深邃,似乎在权衡利弊;右丞相手持信笺,反复阅读,脸色愈发严肃;楚霸天则紧握着拳头,一副跃跃欲试又忧心忡忡的模样,众人深知,此事关乎国运,必须慎重商议出一个万全之策。

太师手捋胡须,缓缓开口道:“陛下,老臣以为,如今官员匮乏,可将两年后的科举提前举行。如此,能在全国广纳贤才,解当下燃眉之急啊。”说罢,眼神坚定地看向帝九尊。

右丞相微微点头,满脸赞同:“太师此计甚好。当下局势危急我大宋国的版图急速扩张,官员数量远远不足,提前科考可快速充实官员队伍,以应对新占城池诸多繁杂事务。”他看向众人,神色凝重。

楚霸天浓眉微皱,满脸好奇地说道:“陛下,臣有一事不明。那秦禾苗究竟是如何做到的?短短数月,竟能攻下倭寇国半数城池,实乃惊人之举啊!”

他眼中闪烁着探究的光芒,嘴唇微微张着,满脸的不可思议。

帝九尊坐在龙椅上神色威严,目光在楚霸天脸上扫过。“朕也不知。”

他神色庄重地说道:“太师和右丞相之言,甚合朕意。事不宜迟即刻准备开启科考之事。此次科考不仅要快,更要广纳贤才,不可拘泥于常例。”

他站起身,负手踱步:“朕决定放宽参加人数之限,让寒门子弟亦有机会一展抱负。朕之江山,需天下之才共扶,不能因出身而埋没贤能。”

太师面露欣慰:“陛下圣明,此乃大宋之福,定有众多贤才为陛下效力。”

右丞相亦拱手道:“陛下此举,可使朝堂注入新鲜血液,于稳定新占城池大有裨益。”

太师与右丞相领了圣命后,便马不停蹄地开始筹备科考事宜。

太师亲自前往礼部,召集官员,命人快马加鞭传信至各州各县,告知提前科考之事,务必让消息传遍大宋每一个角落。

他督促礼部官员重新拟定科考章程,着重强调要简化寒门子弟报名的程序,不容许有丝毫刁难。

同时,太师还下令清查历年科考舞弊之例,严正声明此次科考若有作奸犯科者,定严惩不贷。

右丞相则忙着统筹资源。

他亲自监督考场的修缮扩建,确保能容纳更多的考生。一边安排人准备充足的笔墨纸砚,一边又与太学的夫子们商议,重新制定科考的题目范围,力求选拔出真正有才能、能处理政务的人才。

他日夜奔忙,眼中满是对此次科考顺利举行的期待,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只为能为大宋选拔出栋梁之材。

在大宋的京城,皇宫的侍从们在帝九尊的指令下,于城中各处张贴科考提前的告示。百姓们纷纷围拢过来。

“看呐,科考提前啦!”一位老者大声呼喊。

“并且扩招了!”

寒门学子们眼中闪耀着惊喜的光芒。

“太好了,这真是天赐良机,我苦读多年,终于有机会一展抱负了。”一位身着粗布衣衫但眼神坚定的年轻学子激动地说道,他的手微微颤抖,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为国效力的场景。

“是啊,朝廷这次真是圣明,我们寒门子弟也能报效国家了,我定当全力以赴。”旁边一位同伴用力点头,满脸兴奋。

“此次定要让我的才学有用武之地,为大宋的安稳出一份力,不能让国家陷入混乱。”又有一位学子握紧拳头,神色庄重。

消息像风一样传遍大宋,各地的寒门学子们都欢呼雀跃,他们带着满心的期待,准备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一座热闹的府城里,街头巷尾都在热议着科考提前的消息。

容止站在人来人往的府城告示前,眼中映出那“提前科考”几个大字,心中涌起无限希望。他身形一动,毫不犹豫地转身踏上赶往京城的路。

一路上,容止脑海中都是秦禾苗的身影。“只有进入朝堂,我才能有机会见到她!”容止喃喃自语,步伐愈发急促。

他想起自己落魄之时,是秦禾苗伸出援手,给了他希望的曙光。

风在耳边呼啸,他的目光却无比坚定,向着京城疾驰而去,仿佛看到了自己与恩人相见的那一刻。

在商讨考试步骤时,太师与右丞相坐在议事厅,

太师缓缓说道:“此次科考需分三场,首场考经义,需严格监考,防止作弊。”

右丞相点头,“第二场考策论,可让考生针对当下国情提出见解,选拔出真正有治国之才的人。最后一场考诗赋,以观其文学素养。”

两人认真商议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都承载着他们对选拔贤才的期望。

同时,右丞相还安排人手去各地调集生活物资。

他对负责的官员叮嘱:“要多准备些米面粮油,被褥也要厚实暖和,这些学子都是大宋的希望,不能亏待他们。”

官员领命而去,右丞相望着远方,心中默默祈祷一切顺利。

周静姝站在丞相府的回廊下,看着父亲忙碌的身影,眼中满是欢喜。

她心想,爹爹如今这般受皇上重用,自己距离那皇后之位似乎又近了一步。

这天夜已深,右丞相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屋内。

周静姝赶忙迎上前去,为父亲递上一杯热茶,轻声说道:“爹,您辛苦了。女儿瞧着您如今深受皇上青睐,真是高兴。”

右丞相轻抿一口茶,微微叹气。

周静姝眼珠一转,接着道:“爹,您看啊,皇上如今已经二十二岁了,早该广纳后宫,册立皇后了。您深受皇恩,您不妨向皇上提及此事。”

右丞相眉头一皱,看向女儿:“静姝,此事非同小可,后宫之事,皇上自有主张,为父怎好贸然提议。”

周静姝拉着父亲的胳膊撒娇道:“爹,您就提一提嘛。女儿听闻朝堂安稳,后宫亦不能空虚呀。您看现在,正是合适的时机呢。”

右丞相陷入沉思,似乎在权衡其中利弊。

他坐在书房烛火摇曳,他眉头深锁陷入沉思。他深知皇上二十二岁却尚未立后,于国于朝都非长久之计。

京城那些贵公子早早成婚,像皇上那般岁数如今孩子都已几岁,可皇上的后宫仍空无一人。

他在房中来回踱步,思考着该如何向皇上进言。

他想到或许可以从国之根本、子嗣延续的角度入手,可又担心皇上会反感。

是该委婉暗示,还是直言利弊呢?右丞相轻揉太阳穴,眼神中透着一丝纠结,他深知这一言关系重大,不仅关乎皇上的私事,更可能影响朝堂与皇室的平衡。

次日早朝之上,金銮殿内气氛肃穆。

右丞相出列,微微躬身,神色恭敬而严肃:“陛下,臣有一事启奏。陛下如今已然二十二岁,春秋正盛,然后宫之位尚虚。国之根本,在于子嗣延续,陛下当以江山社稷为重,考虑立后之事。”

帝九尊微微皱眉,似在思索。

此时,太师也向前一步,稽首道:“陛下,右丞相所言极是。陛下为万民之主,子嗣兴旺关乎国运。古之明君,皆有贤后相伴,今陛下亦当早立皇后,绵延皇家血脉,以安天下民心。”

帝九尊看向两位重臣,缓缓开口:“两位爱卿之意朕已知晓,只是立后之事,关乎重大,朕需斟酌。”

太师又道:“陛下,此事不宜拖延,还望陛下早日定夺。”

右丞相也点头称是:“陛下,可在名门闺秀、朝中大臣之女中择选贤良淑德者,以为皇后。”

帝九尊虽在朝堂之上回应着太师和右丞相,但心中却暗自苦笑。

他心仪的是秦禾苗,那个有着非凡魅力的少年,那才是他灵魂深处的眷恋。可如今面对群臣的进谏,他又不能袒露心声。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