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制度的雏形来自朱元璋时期。
最开始明朝是有宰相这个职位的,胡惟庸案后,朱元璋就把这个职位给取消了。
不过只靠着皇帝一个人,就算累死了也很难管理好天下。
于是朱元璋就找了几个人给他提意见,起到一个辅佐作用。
到了朱棣这里,内阁才算确立。
因为新皇登基,加上皇位也不是继承来的,而是靠着武力夺取来的,所以事情就格外多。
又没有宰相辅佐,所以朱棣就跟他爹想到一块儿去了,也弄个小机构来辅佐自己。
自此,宰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
决策权被皇帝牢牢握在手里。
议政权被分给了内阁。
行政权分给六部。
也算是中华版本的三权分立了。
此时第一批文渊阁的成员一共有七个人。
解缙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
品级不高,但因为离皇帝近,所以影响力还是不小的,没有人会因为品级就小看这些人。
值得一提的是,杨荣在历史上的功劳被吴昊给抢了。
正是那天,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进城的时候,吴昊高喊一声:“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
按理说没有这个功劳,杨荣又这么年轻,不应该能进文渊阁。
结果朱棣思考过后,硬是把杨荣给放进了文渊阁。
朱棣不希望历史在这种地方改变,要改变也应该是由他主导做出改变。
......
正午时分,正是最热的时候。
文渊阁中。
“唉,我等何德何能,能辅佐明君,也不枉这世上走一遭。”
解缙坐在椅子上,发出了一声感慨。
面对这种政治正确的话,古代官员也只能应和。
其余六人纷纷坐直了身体说道:“是啊,是啊!”
接着便是一顿马屁输出。
解缙等他们说完,又感慨了一句:“想当初奸佞榜二十九人,其中张紞王钝、郑赐、黄福、尹昌隆,皆宥而用之。”
当初朱棣进应天的时候,就名列了建文皇帝手下二十九个人是奸臣。
说要清君侧。
结果进城之后,只杀了其中几人,剩下的都放出来了,并且官复原职。
杨荣年纪最小,负责接话捧哏的也往往是他。
此时杨荣就顺着解缙的话说道:“皇上不过诛了齐、黄数辈,的确称得上宽仁明君。”
“嘿!”解缙冷笑一声,“当初都察院的陈瑛可不是这么认为的,他想要大肆株连,当时的谏言是什么来着?”
听到这里。
其余几个文渊阁的成员彼此对视一眼。
看来今天,解缙是话里有话啊。
谁也不是傻子,都这么明显了谁还看不出来。
他们早就对陈瑛、纪纲之流不顺眼了,身为文人,他们自认清高,结果却被这些特务机构整日监视着。
这算什么?
皇帝不信任咱啊?
后世的人往往认为这种对官员的检查机构是很有存在必要的。
可在当时,文人们普遍都不喜欢。
但不喜欢又能怎么办呢?
皇帝需要这些特务机构,官员们也只好忍受。
不过史官们也是文人,所以后世的史书上,特务机构的头子几乎评价都很差。
唯一还算好的几个,翻阅一下人生经历,也是那种谁也不得罪的。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