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父皇能体察成祖文皇帝之意,坚持永不加赋之意,兆民晓然,湛恩汪濊,利原沮閉,咸怀仁义啊,父皇。”朱慈炯再拜。

“朕又何尝不知这中厉害,今日而思开节之法,诚难言之。议者或欲开矿,而虑得不偿失,仍滋乱阶;或欲加税,而关税已增,徒挠商旅。至于间架门摊,均属苛细苟且之政。权衡子母,又鲜实心任事之人。为今日之计,求其积少成多、众擎易举,无逾加派一策。”

朱慈炯穿越过来融合了原主的海量记忆,受封定王之后,原本也是打算猥琐发展,第一步先就藩,然后在自己的封地里搞钱、练兵、发展工业、点科技树,用自己超过大明朝几个世纪的知识降维打击,他确信不出五年就可以席卷天下,再造神州,拯救天下苍生扶大厦之将倾倒还是其次,关键是可以从中获得海量的气运点。

可是后来打发身边内侍去找过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曹化淳受了朱慈炯重贿,而且也想勾连一下三皇子,为自己将来铺路,自然不会刁难,办事效率很高,但一问之下才知道,事情远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

明朝开国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鉴于宋朝灭亡的前车之鉴,设下了三道防线,中国历史上中原汉家王朝的主要威胁基本都是来自北方,从秦朝开始修筑长城开始,就是防备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故太祖朱元璋设九边,并分封诸王镇守之,“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为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封爵,分镇诸国”。

实际上就是用空间换时间,那时候可没有什么高速公路,铁路飞机,不管是从蒙古塞外还是东北要想到江南,不说要一个个的城池这样打下来,即便是八百里加急快马也要跑个六七天,再加上黄河、淮河天险,又是两道防线,江南富庶,又可以通过运河源源不断地南方的粮饷运到北方,这样即便是元朝的蒙古人又死灰复燃,大明江山也是很稳固的,因为即使北方打烂了,江南财赋之地没有动摇,自然最后就变成了拼国力了,明朝那时候拥有全世界四分之三的GDP和五分之三的人口,拼国力谁也不怵啊。

故此明朝初期的藩王军权极大,单单王府的护卫就动辄几千上万人,皆有提兵专制之权。

朱元璋曾在南京饮宴中说“朕至此无北顾忧矣”。

但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薨逝,由于先立的太子朱标早亡,朱元璋直接越过其他儿子,让朱标之子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选的这个继承者让燕王朱棣的强烈不满。再加上建文帝登基后,首先就是削藩,废削五王,于是“靖难之役”爆发。燕王朱棣皇气加身,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以一隅之地而敌全国,历史上首次藩王造反成功当皇帝的个例。

虎斑猫“苧萝”:估计燕王身边一定有一只气运兽。

朱慈炯:我怎么觉得是朱允炆身边有一只。。。

燕王靖难之后,得位不正(到底是篡位自己侄子的江山社稷),长夜惶恐,于是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为由,迁都北平,就是现在的大明都城“北京“。

表面上是说强干弱枝,皇帝就在边疆,一旦北方有警,立刻大兵云集,须臾立平。实际上是觉得南京不是自己的地头,怕江南人心不稳,动摇他的统治基础,有感于自己就是藩王造反成功,深怕其他藩王有样学样,也起来造反,将来抢自己儿子的皇位,于是对藩王权力进行了全面的削弱,藩王只享有政治经济特权,军事权力却是逐渐丧失,直至最终被剥夺,朝廷明文要求,各宗藩“不许擅役一军一民”。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