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别人相信不相信假太子,反正东林党人他们是相信了,他们毅然决然地摒弃了先辈们惯用的手段,转而发动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兵谏。

尽管在南京,他们在军事力量上并不占优,但远在武汉的左良玉对马士英和江北四镇霸占南京正统地位心怀不满,同时自己手握号称百万的雄师,却在政治舞台上碌碌无为,这让他无法忍受。

恰似东晋时期的王敦,左良玉与南京的东林党迅速达成默契,左良玉以太子为名,数十万大军如潮水般浩浩荡荡地向南京进发,气势磅礴,杀意腾腾。

和明朝许多职业军人一样,左良玉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他自幼失去了父母,由叔叔抚养长大,甚至不知道母亲的姓氏。

这样的背景决定了他是一个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粗鲁之人。然而,尽管缺乏文化知识,他却非常懂得人情世故,并对这个动荡时代的生存之道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能够从社会最底层的"草根"逐渐攀升至明军主将的地位,自然有其独特的才能和手段。

左良玉最初在辽东地区服役,当崇祯皇帝即位时,宁远的士兵由于朝廷长期拖欠军饷而发生哗变,导致带兵的巡抚毕自肃被迫上吊自尽。作为下级军官的左良玉也因此受到牵连,被革除职务。但不久之后,由于朝廷正在进行战争,急需像左良玉这样勇敢善战的下级军官,他很快又恢复了原职。

在与入关的清军交战时,左良玉展现出了相当出色的战斗能力。那时,左良玉的上司是东林党人侯恂,而侯恂对他颇为器重,将其提拔至副将一职。之后,左良玉不负所望,屡立战功,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随着农民军势力日益壮大,崇祯皇帝无奈之下,只能从辽东前线调集军队回到内陆地区进行镇压。左良玉也位列其中,并接到了负责河南战事的重要任务。

自此之后,直到崇祯皇帝自缢身亡的十多年间,左良玉一直在河南、安徽、湖北和陕西等地与农民军展开激烈的交锋。对于他的战绩,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遇上"张"则胜,碰到"李"则败。也就是说,左良玉多次击败张献忠,但总是在面对李自成时遭遇挫败。

崇祯十一年(公元 1638 年),张献忠玩起了无间道,伪装成朝廷官员准备偷袭南阳城。当他在南阳附近的南关安营扎寨时,恰好遇到了路过此地的左良玉。

左良玉这人警觉性很高,觉得事情有些不对劲,便派人将张献忠叫来询问情况。张献忠哪有那个胆子去啊,直接吓得撒腿就跑。左良玉见状,立刻率领军队追击。只见他张弓搭箭,“嗖嗖”两声,两支箭如闪电般射向张献忠。其中一支箭不偏不倚地射中了张献忠的肩膀。幸好他的部下们拼死保护,才让张献忠侥幸逃脱。

崇祯十三年(公元 1640 年)的玛瑙山之战,张献忠原本占据着山顶的有利地形,但不知道怎么回事,他竟然莫名其妙地输掉了这场本应胜券在握的战斗。不仅如此,他手下的十几位将领还被砍掉了脑袋,甚至连张献忠的妻妾也成为了俘虏。

然而,与打张献忠时的轻松自如截然不同,左良玉在与李自成交手时却遭受了不少挫折。后来,他对李自成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只要有可能,他都会选择避开李自成,尽量避免与之正面交锋。

崇祯十五年,李自成率领大军围攻开封城,形势危急。侯恂从监狱中被起用,出任督师一职,肩负起保卫开封的重任。此时,左良玉隶属于侯恂麾下,与其他数支军队共同驻守在朱仙镇。然而,左良玉在观察到李自成军队强大且士气高昂后,深知继续战斗将会遭受巨大损失,不愿意为了朝廷而冒险动用自己的精锐部队,竟然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悄然拔营撤离。

这个突如其来的举动引起了其他友军的恐慌和效仿,导致整个防线崩溃,"众军望见皆溃"。李自成早已在左良玉撤退的路线上挖掘了一条长达上百里的深沟,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当左良玉的军队开始逃窜时,李自成趁机发动追击,左良玉的军队陷入混乱,纷纷下马穿越深沟,场面一片混乱。李自成趁势发动攻击,给左良玉的军队造成了重大打击。这场战役使得明朝军队遭受重创,进一步加剧了局势的紧张和动荡。

这一场战斗下来,官军可谓是惨败至极,不仅丢失了上万匹马骡,还损失了无数的武器和帐篷。左良玉吓得魂飞魄散,一路狂奔至襄阳。

幸运的是,当时正值用人之际,崇祯皇帝罕见地没有追究左良玉战败的责任,而是命令他立刻前往开封援助侯恂。然而,左良玉心中充满了对李自成的恐惧,迟迟不愿动身,一路上磨磨蹭蹭。最终,开封城被攻破,侯恂因此受到问责并被撤职。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