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

灵枢第39章 血络论 第三十九

黄帝曰:愿闻其奇邪而不在经者。歧伯曰:血络是也。

黄帝曰:刺血络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浊者,何也?血出清而半为汁者,何也?拔针而肿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苍苍者,何也?拔针而面色不变而烦悗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动摇者,何也?愿闻其故。

歧伯曰: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

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蓄积,久留而不写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

新饮而液渗于络,而未合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别焉;其不新饮者,身中有水,久则为肿。

阴气积于阳,其气因于络,故刺之血未出而气先行,故肿。

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写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而苍苍然。

刺之血出多,色不变而烦悗者,刺络而虚经,虚经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悗。

阴阳相得而合为痹者,此为内溢于经,外注于络。如是者,阴阳俱有馀,虽多出血而弗能虚也。

黄帝曰:相之奈何?歧伯曰: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而写之万全也,故无失数矣。失数而反,各如其度。

黄帝曰:针入而肉着者,何也?歧伯曰:热气因于针,则针热,热则内着于针,故坚焉。

白话文:

黄帝说:希望听听那些异乎寻常而未流于经脉的邪气。岐伯说:这就是血络。

黄帝问:针刺血络时,病人突然晕倒,这是为什么?血出如喷射状,这是为什么?血出少而色黑且混浊,这是为什么?血出清稀而一半是汁液,这是为什么?拔针后局部肿起,这是为什么?出血或多或少而面色苍白,这是为什么?拔针后面色不变而烦闷,这是为什么?出血虽多却不感觉动摇,这是为什么?我想听听其中的缘故。

岐伯说:脉气盛而血虚的人,针刺后就会脱气,脱气就会晕倒。

血气都旺盛而阴气较多的人,其血滑利,针刺就会喷射而出;阳气蓄积,长久留滞而不泻出的人,其血黑而混浊,所以不能喷射。

刚喝了水而水液渗于络脉,尚未与血液混合时,所以血出而兼有汁液;那些不是刚饮过水的人,身体内本来就有水湿,时间久了就会形成水肿。

阴气积聚在阳分,其气附着于络脉,所以针刺时血未出而气先行,就会肿起。

阴阳之气,刚刚相遇而尚未和合,就立即泻刺,就会使阴阳都脱泄,表里相互分离,所以面色苍白而无光泽。

刺后出血多,面色不变而烦闷的,是因为刺破了络脉而又损伤了经脉,损伤属于阴的经脉,阴气脱泄,所以烦闷。

阴阳之气相互和合而形成痹证的,这是邪气从经脉内溢于络脉,再从络脉注于经脉之外。像这样的情况,阴阳都有余,即使出血较多也不会虚竭。

黄帝问:怎样观察呢?岐伯说:血脉盛的,表现为坚实而横斜且颜色发红,上下没有固定的部位,小的像针,大的像筋,用刺络法泻除就万无一失了,所以不要违背刺血的次数。如果违背了刺血的次数而反其道而行之,就会各有相应的不良后果。

黄帝问:针刺入后而肌肉粘着针身,这是为什么?岐伯说:热气因针刺而附着于针,使针身发热,发热就会使肌肉粘着于针,所以针就会紧固难拔。

对古文深度解析

七律诗赞《以周易哲学解读〈灵枢·血络论〉》

阴阳易理蕴真经,灵枢血络妙思呈。

气血失衡察万象,阴阳互动辨分明。

盛衰变化藏深意,清浊分呈道本清。

周易哲思融古义,岐黄奥秘细研精。

诠释:

这首七律诗以《周易》哲学为切入点,对《灵枢·血络论》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诠释。

诗的首联“阴阳易理蕴真经,灵枢血络妙思呈”,指出《周易》所蕴含的阴阳道理是一部真经,而《灵枢·血络论》中也展现了精妙的思想。

颔联“气血失衡察万象,阴阳互动辨分明”,说明通过观察气血失衡的各种现象,能够分辨出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

颈联“盛衰变化藏深意,清浊分呈道本清”,表示其中的盛衰变化蕴含着深刻的意义,而清浊的分别呈现也体现了道的本质。

尾联“周易哲思融古义,岐黄奥秘细研精”,强调将《周易》的哲学思想融入到古代医学理论中,仔细研究和精通岐黄之术的奥秘。整首诗通过描绘《周易》哲学与《灵枢·血络论》的紧密联系,展现了对这两部经典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一、《以周易哲学解读〈灵枢·血络论〉》

《灵枢·血络论》是中医学中的经典篇章,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医学智慧。而周易哲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邃的思想与《灵枢·血络论》有着诸多相通之处。通过运用周易哲学的视角来深度解析这一章节,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奥秘和意义。

在《灵枢·血络论》中,黄帝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血络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答正是基于人体气血运行的规律和特点。在周易哲学中,阴阳是最基本的概念,阴阳的相互作用和变化构成了宇宙万物的运行法则。同样,在人体中,气血的运行也受到阴阳相互作用的影响。

黄帝问“刺血络而仆者,何也”,这反映了气血失衡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在周易哲学中,平衡是至关重要的,阴阳的失衡会带来各种问题和变化。当针刺血络时,若人体本身气血虚弱,或阴阳失调严重,就可能出现晕倒等现象。这就如同周易中阴阳失衡导致的动荡和不稳定。

“血出而射者,何也”,这里所描述的现象也可以从周易哲学中找到解释。气血旺盛且阴气较多的人,其血行滑利,就如同周易中阳气旺盛而顺畅的状态。阳气的积聚和推动作用使得血液能够喷射而出,体现了阴阳相互作用下的强大力量。

“血少黑而浊者,何也”则提示我们气血运行不畅、浊气积聚的情况。在周易哲学中,浊气可以被视为阴阳失衡所产生的负面因素。当气血运行受阻,浊气不能及时排出时,就会导致血液呈现出黑浊的状态,这与周易中阴阳失调导致的混乱和不纯相呼应。

“血出清而半为汁者,何也”,这反映了气血与津液之间的关系。在周易哲学中,阴阳与五行相互关联,而津液也与五行中的水元素相关。新饮而液渗于络,尚未与血液完全融合,就如同五行中水与其他元素尚未达到和谐的状态。这种不和谐会在血络中表现出来,形成血出清且有汁液的现象。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