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终始第九》赞

终始之道法自然,经脉为纪阴阳辨。

人迎脉口详诊察,虚实补泻调平衡。

三脉动足审虚实,重虚深刺病益甚。

膺俞背俞取上部,肩膊虚者刺之灵。

舌柱重舌铍针刺,手屈不伸病在筋。

补泻深浅各有法,邪气来至紧且疾。

痛随针去病必衰,阴阳调和身康平。

诠释:

《灵枢·终始第九》赞

终始之道,法于自然,经脉为纪,阴阳可辨。

人迎脉口,详加诊察,虚实分明,补泻得宜。

三脉之动,足可审之,重虚深刺,病势乃衰。

膺俞背俞,上部可取,肩膊虚弱,刺之则灵。

舌柱重舌,铍针可刺,手屈不伸,病在筋间。

补泻之法,深浅有别,邪气来至,紧且疾速。

痛随针去,病必衰减,阴阳调和,身体安康。

这首七律诗赞以简洁的语言,高度概括了《灵枢·终始第九》的主要内容。诗中强调了终始之道的重要性,即遵循自然规律,以经脉为纲纪,辨别阴阳的变化。通过详细诊察人迎脉口和三部脉象,可以判断虚实并进行相应的补泻治疗。对于重虚之症,应采用深刺的方法。同时,诗中还提到了针刺的取穴部位和治疗方法,如取膺俞、背俞和上部穴位治疗肩膊虚等。最后,诗中指出疼痛随针而去是疾病衰退的表现,而阴阳调和则是身体健康的关键。

这首诗赞对《灵枢·终始第九》的内容进行了全面而精准的诠释,展示了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和针刺疗法的神奇效果。它不仅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章节的内容,也体现了中医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一、《皇帝内经》灵枢第9章 终始 第九 法野

古文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藏,阳者主府,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藏,故写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藏为阴,六府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

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馀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写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巳者因而写之,则五藏气坏矣。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人迎一盛,写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写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二盛,写足太阳补足少阴,二写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写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写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

脉口一盛,写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写,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上气和乃止。脉口二盛,写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写,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三盛,写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写,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之,上气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阳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

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流淫于中,五藏内伤。如此者,因而灸之,则变易而为他病矣。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写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

所谓气至而有效者,写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写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

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僻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泆须针而去。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写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邪气独去者,阴与阳未能调而病知愈也。故曰:补则实,写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写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写其阳而和之。

三脉动于足大趾之间,必审其实虚,虚而写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脉动而实且疾者疾写之,虚而徐者则补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动也,阳明在上,厥阴在中,少阴在下。

膺俞中膺,背俞中背,肩膊虚者,取之上。

重舌,刺舌柱以铍针也。

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

补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写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

刺诸痛者,其脉皆实。

故曰: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膕。

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

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

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痒者,阳也,浅刺之。

病先起阴者,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病先起阳者,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

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刺热厥者,二阴一阳;刺寒厥者,二阳一阴。所谓二阴者,二刺阴也;一阳者,一刺阳也。

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刺道毕矣。

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散气可收,聚气可布。

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

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

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

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千里顷乃刺之。凡此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则阳病入于阴,阴病出为阳,则邪气复生。粗工勿察,是谓伐身,形体淫泆,乃消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是谓失气也。

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绝皮乃绝汗,绝汗则终矣。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尽纵,目系绝,目系绝,一日半则死矣。其死也,色青白,乃死。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喜惊、妄言、色黄;其上下之经盛而不行,则终矣。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塞,上下不通而终矣。

厥阴终者,中热溢干,喜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气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则面黑,皮毛憔而终矣。

二、白话文深度解析:

正文:

针刺的道理,全都在终始上,明确了终始的意义,五脏的脉象就可以确定了,阴经和阳经的脉象也就明确了。阴经主五脏,阳经主六腑,阳气由四肢末端进入人体,阴气由五脏进入人体。因此,泻法是迎着经气而来的方向刺入,补法是随着经气而去的方向刺入。知道了迎随补泻的方法,经气就可以调和,调和经气的方法,必须通晓阴阳的规律。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这种理论要传授给后世,作为准则。重视它的人就能昌盛,忽视它的人就会死亡。不遵循这个道理而自行其是,必然会遭受夭折的灾祸。

我恭敬地奉行天道,请让我谈谈终始的意义。终始,是以经脉为纲纪。通过切按寸口脉和人迎脉,可以了解阴阳的有余和不足,平衡和不平衡,这就是天道的全部。所谓平人,是指没有疾病的人。没有疾病的人,寸口脉和人迎脉应与四季相应,上下相应,往来不息,六经的脉象不结代,本末的寒温相互协调。形体、肌肉、血气必然相称,这就是平人。气虚的人,寸口脉和人迎脉都虚弱,而尺脉也小。像这样的人,阴阳都不足,如果用补阳的方法,就会导致阴虚竭,如果用泻阴的方法,就会导致阳虚脱。像这样的人,可以用甘药来调补,不可用峻猛的药剂来泻下,也不可用艾灸来治疗。如果不愈,就用泻法来治疗,就会导致五脏之气败坏。

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一倍,病在足少阳经;大一倍而躁动的,病在手少阳经。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二倍,病在足太阳经;大二倍而躁动的,病在手太阳经。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三倍,病在足阳明经;大三倍而躁动的,病在手阳明经。人迎脉大四倍,而且大而且数,名叫溢阳,溢阳是外格。

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一倍,病在足厥阴经;大一倍而躁动的,病在手厥阴经。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二倍,病在足少阴经;大二倍而躁动的,病在手少阴经。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三倍,病在足太阴经;大三倍而躁动的,病在手太阴经。寸口脉大四倍,而且大而且数的,名叫溢阴。溢阴是内关,内关不通,是死症。人迎脉和寸口脉都大四倍以上的,名叫关格。关格的人,给他很短的寿命。

人迎脉大一倍,泻足少阳经而补足厥阴经,二泻一补,每日针刺一次,必须切按并详验脉象,采用泻法,上逆的经气就会调和。人迎脉大二倍,泻足太阳经而补足少阴经,二泻一补,每两日针刺一次,必须切按并详验脉象,采用泻法,上逆的经气就会调和。人迎脉大三倍,泻足阳明经而补足太阴经,二泻一补,每日针刺两次,必须切按并详验脉象,采用泻法,上逆的经气就会调和。

寸口脉大一倍,泻足厥阴经而补足少阳经,二补一泻,每日针刺一次,必须切按并详验脉象,采用补法,上逆的经气就会调和。寸口脉大二倍,泻足少阴经而补足太阳经,二补一泻,每两日针刺一次,必须切按并详验脉象,采用补法,上逆的经气就会调和。寸口脉大三倍,泻足太阴经而补足阳明经,二补一泻,每日针刺两次,必须切按并详验脉象,采用补法,上逆的经气就会调和。

人迎脉和寸口脉都大三倍以上,名叫阴阳俱溢,如果不加以疏解,就会使血脉闭塞,气血不能运行,流溢于体内,五脏内伤。像这样的情况,如果用灸法治疗,就会改变病情而引发其他疾病。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