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第3章 小针解 第三 法人
古文:
所谓易陈者,易言也。难入者,难着于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馀不足可补泻也。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
刺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上守机者,知守气也。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空中之机,清净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不可挂以发者,言气易失也。扣之不发者,言不知补泻之意也。血气已尽而气不下也。
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要与之期者,知气之可取之时也。粗之暗者,冥冥不知气之微密也。妙哉!工独有之者,尽知针意也。往者为逆者,言气之虚而小,小者逆也。来者为顺者,言形气之平,平者顺也。明知逆顺正行无间者,言知所取之处也。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
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邪胜则虚之者,言诸经有盛者,皆泻其邪也。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察后与先若亡若存者,言气之虚实,补泻之先后也,察其气之已下与常存也。为虚为实,若得若失者,言补者佖然若有得也,泻则恍然若有失也。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清气在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曰清气在下也。针陷脉,则邪气出者取之上,针中脉则浊气出者,取之阳明合也。针太深则邪气反沉者,言浅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则邪气从之入,故曰反沉也。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者,言经络各有所主也。取五脉者死,言病在中气不足,但用针尽大泻其诸阴之脉也。取三阳之脉者,唯言尽泻三阳之气,令病人恇然不复也。夺阴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夺阳者狂,正言也。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者,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有知调尺寸小大缓急滑涩以言所病也。知其邪正者,知论虚邪与正邪之风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言持针而出入也。气至而去之者,言补泻气调而去之也。调气在于终始一者,持心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
所谓五藏之气,已绝于内者,脉口气内绝不至,反取其外之病处,与阳经之合,有留针以致阳气,阳气至则内重竭,重竭则死矣。其死也,无气以动,故静。所谓五藏之气,已绝于外者,脉口气外绝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输,有留针以致其阴气,阴气至则阳气反入,入则逆,逆则死矣。其死也,阴气有馀,故躁。
所以察其目者,五藏使五色循明。循明则声章。声章者,则言声与平生异也。
一、七律诗:《以周易哲学深度解析〈灵枢·小针解〉第三法人》
阴阳变化道无穷,邪正相争气血通。
虚实之间藏机要,补泻之际调化工。
经络循行合易象,气色察观明吉凶。
针刺之法守中道,平衡阴阳建奇功。
诠释:
在这首七律诗中,我试图以周易哲学的视角,对《灵枢·小针解》第三法人进行深度解析。诗中表达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 阴阳变化:强调了周易哲学中阴阳的相互转化和无穷变化,以及在医学中的应用。
2. 邪正相争:指出疾病的发生是邪正之气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针刺治疗的目的是调节气血,恢复阴阳平衡。
3. 虚实机要:阐述了气之虚实的重要性,以及针刺治疗中根据虚实情况进行补泻的原则。
4. 经络易象:将经络的循行与周易中的象数相结合,体现了中医理论与周易哲学的相通之处。
5. 气色吉凶:强调通过观察气色来判断病情的吉凶,体现了中医诊断的独特方法。
6. 针刺守中:表达了针刺治疗应遵循中道,不偏不倚,以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
7. 平衡阴阳:强调了平衡阴阳在中医治疗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其对健康的重要性。
希望这首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灵枢·小针解》第三法人的内涵,同时也展示了周易哲学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和价值。
二、《以周易哲学深度解析〈灵枢·小针解〉第三法人》
《灵枢·小针解》第三法是中医学中的经典篇章,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医理和哲学思想。通过运用周易哲学的视角来深入解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其中的奥秘,揭示其与宇宙自然、人体生命之间的紧密联系。
(一)阴阳之道与邪正之气
在周易哲学中,阴阳是最基本的概念,代表着宇宙间一切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事物。在《灵枢·小针解》中,邪正之气也如同阴阳一般,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转化。
所谓“邪”,可以看作是阴的一面,代表着疾病、邪气等有害因素;而“正”则是阳的一面,代表着人体的正气、免疫力等健康力量。邪正共会,就如同阴阳相交,相互作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邪正之间不断进行着斗争和平衡的调整。
同时,周易哲学强调阴阳的动态平衡。在人体中,邪正之气的平衡也是维持健康的关键。当邪气过盛或正气不足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而针刺治疗的目的,就是通过调节邪正之气的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二)气之虚实与阴阳变化
气在人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和基础。在《灵枢·小针解》中,提到了气之虚实的概念,这与周易哲学中的阴阳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气之虚可以看作是阴的一面,代表着气的不足、衰弱;而气之实则是阳的一面,代表着气的过剩、强盛。气之虚实的变化,反映了人体内部阴阳的失衡状态。通过针刺等治疗方法,可以调节气之虚实,使阴阳重新达到平衡。
在周易哲学中,阴阳的变化是不断进行的,有消长、转化的过程。同样,在人体中,气之虚实的变化也是动态的。针刺治疗需要根据气之虚实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这就如同周易哲学中所说的“知几其神乎”,要善于把握气之虚实变化的微妙之处,做到因势利导。
(三)针刺之法与阴阳动静
针刺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原理与周易哲学中的阴阳动静观念密切相关。在《灵枢·小针解》中,提到了针刺的微在数迟、粗守关、上守机等不同层次的要求,这些都可以从阴阳动静的角度来理解。
针刺的数迟,即针刺的快慢节奏,体现了阴阳动静的变化。徐疾之意,就是要根据人体内部的气之虚实和阴阳状态,来调整针刺的速度和节奏。徐则为阴,疾则为阳,通过快慢的变化,来顺应气之虚实的动态变化,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这是一种较为粗浅的针刺方法,只注重外在的形体和四肢的操作,而忽略了气血正邪的内在变化。而上守机者,知守气也,强调要把握气机的变化,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针刺理念,体现了对阴阳动静的深入理解。
(四)经络之象与八卦之理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在《灵枢·小针解》中,对经络的作用和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从周易哲学的角度来看,经络的分布和运行规律,与八卦之象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八卦是周易哲学中的重要符号,代表着宇宙间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经络的循行路线和相互联系,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象的体现。例如,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的循行,就如同八卦中的阴阳爻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网络。
同时,经络的各有所主,也与八卦的不同卦象所代表的意义相对应。通过对经络的研究和理解,可以更好地运用周易哲学的原理来指导针刺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五)观察气色与洞察阴阳
观察气色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灵枢·小针解》中也提到了“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等内容。从周易哲学的角度来看,观察气色可以看作是对阴阳变化的一种洞察。
气色的变化反映了人体内部气血的状态和阴阳的平衡情况。通过观察面色的明暗、润泽与否等特征,可以了解人体内部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的发展趋势。这就如同周易哲学中所说的“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通过观察外在的表象,来推测内在的本质。
同时,观察气色还需要结合对人体动静的了解。人体的动静状态也会影响气色的表现,通过对动静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人体的状况。这体现了周易哲学中对阴阳动静相互关联的认识。
(六)邪正之辨与阴阳之变
在《灵枢·小针解》中,还提到了“邪胜则虚之”“来者为顺者,言形气之平,平者顺也”等内容,强调了对邪正之辨的重要性。从周易哲学的角度来看,邪正之辨也是阴阳之变的一种体现。
邪正如同阴阳的对立双方,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着斗争和变化。当邪气强盛时,人体就会处于虚弱的状态;而当正气恢复时,邪正之间的平衡就会逐渐恢复。通过对邪正之辨的准确判断,可以更好地把握疾病的发展趋势和治疗时机。
同时,邪正之辨也需要结合对阴阳之变的理解。邪正的转化和变化是与阴阳的动态平衡密切相关的。只有深入理解阴阳之变的规律,才能更好地进行邪正之辨,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七)补泻之法与阴阳平衡
补泻是针刺治疗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灵枢·小针解》中对补泻的方法和原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周易哲学的角度来看,补泻之法也是为了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补法可以看作是对阴的补充,使阴气得以充实;泻法则是对阳的消减,使阳气得以疏泄。通过补泻的操作,可以调节气之虚实,使阴阳重新达到平衡状态。这就如同周易哲学中所说的“损益盈虚,与时偕行”,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持阴阳的平衡。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