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溪村的村委会议室内,紧张气氛逐渐升温。

林大山,一个魁梧的中年男子,坚定地宣称:“我当时明确记得,村长林有田也在场,他可以作证,我们家确实是买了这块地。”

祁同伟坐在会议室的主席位上,目光从林大山转移到李玉水,再移向贺小英及在场的村委会副主任林守业。

他不仅需要倾听言词,更需要从双方的面相和言谈举止中寻找线索。

林大山的表情坦荡,眼神坚定,而李玉水则不时躲避祁同伟的视线。

基于多年的经验,祁同伟认为林大山的说法可能更为可信。

但他清楚,情感不能代替理性,他需要更坚实的证据。

转换角度,祁同伟决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这起纠纷。

“1990年的时候,一亩田的纯利润是多少?”他询问道。

林守业,一位精通村中历史与经济情况的资深副主任,回答道:“那一年,稻谷的价格约为每公斤0.5元,一亩地平均产量大约300公斤,扣除成本后,纯利润相当微薄。”

林守业接着解释了纯利润的计算方法,并提到了近年来稻谷价格的上涨趋势。

“现在,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虽然成本有所增加,但稻谷价格已经上升到每公斤2元,一亩田的平均纯收入显着提高。”他补充道。

祁同伟沉思片刻,根据林守业提供的数据,对李玉水和林大山的争议进行了经济效益比较。

考虑到1990年微薄的利润,如果李玉水家真的出售土地,其所得收益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几乎没有太大意义。

“你当初为何选择出租而非出售?”祁同伟的问题直指问题核心。

李玉水沉默了一会,终于说出了他的考量:“那时,市场不稳定,我担心一次性卖掉土地未来会后悔。而且,保留土地所有权,我还能期待未来的增值。”

祁同伟点了点头,李玉水的回答在某种程度上符合逻辑,也与林大山所提供的证据和证人陈述相吻合。

他决定接受林大山的说法,确认该地块的使用权归林家所有,但考虑到李玉水的原始顾虑,祁同伟建议按照目前市价,由林家给予李玉水适当的经济补偿。

会议结束时,祁同伟感到一阵释然。通过理性的分析和经济学的考量,终于化解了这场纠纷。

送走了参会人员,他站在门前,望着渐入夜色的村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对正义的承诺。

在紫溪村,每个人的生活都与这片土地息息相关。

作为村干部,祁同伟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

明天,他将继续以公正的心,处理每一件事务,维护这片土地上的和谐与秩序。

夜深了,祁同伟轻轻关上门,心中的思绪却久久不能平息。

在这片宁静的乡村,理性与公正是他最宝贵的信念。

在早春的微风中,紫溪村的农田已然苏醒,新的季节预示着新的希望与挑战。

林大山,一位性格直率的农夫,面临着他租种的土地所带来的生计之忧。

尽管他辛勤耕作,但每亩地每年仅有150元左右的纯收入,几乎不足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开销。

“五年了,我在这土地上倾注了所有,却依旧只能勉强保本。”林大山向祁同伟诉说着,他的双手布满老茧,眼神中透露出无奈与辛酸。

与此同时,李玉水在自己的家中,回忆着当年的决定。

他曾认为务农利润微薄,因此选择以低价将土地出售,未曾想到如今会为那片土地后悔不已。

“我原本以为种田赚不了什么钱,没想到这些年下来,市场行情大变。”李玉水不满地嘀咕,试图寻找机会挽回当年的决策。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