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猛将!”

镇远侯顾寰大喜过望,失态的连连拍着陈锐的肩膀。

五日之内,四次出战,格杀过百,每一战回营,马头下都悬挂着累累头颅,陈锐名声鹊起的同时,也使得军中士气大振。

在大量漕船被堵在鲁桥镇的时候,顾寰选择了拔营北上,在鱼台驻军的策略,但近万步卒从宿迁至鱼台,不是短时间内能抵达的。

而鞑靼骑兵在临清盘桓多日后,迅捷南下,五日之前,哨骑、游骑已近嘉祥。

在这种情况下,陈锐和戚继光、马芳都赞成以骑兵出击,捕杀鞑靼游骑,迟缓鞑靼南下的策略。

说的简单,但做起来很难。

五日之内,有胜有负,但陈锐在次日首次上阵,勇猛敢战,于阵中格杀十余,顺利溃敌。

顾寰大赞,拔陈锐为把总,率两百骑卒,此后三日,连连出战,杀戮甚重。

连续有哨骑、游骑战败,这让鞑靼警惕起来……鞑靼已然察觉到了,对面的骑兵都是老对手,大同、宣府的骑兵。

在今年六月大同兵败之前,大同、宣府的边军并不畏惧鞑靼,双方死战不休,常常鏖战终日,双方都有忌惮。

这才给了明军汇集兵力的机会。

顾寰携手陈锐走入大帐,嘴里还在说:“待得战后,朝中必有重赏。”

陈锐并不吭声,只眼角余光扫了扫,看见了一脸冷漠的周君佑,也看见了皱着眉头一脸不悦的郑晓。

其实陈锐心里有数,自己再如此善战,难道还能一人杀散鞑靼游骑吗?

关键是大同、宣府的骑卒,没有他们,陈锐什么都做不了。

归营已是黄昏,在大帐盘桓一会儿后,陈锐回了住处,看见了板着脸的周君仁,这家伙在孤山受伤不轻,这几日才好转。

“镇远侯还是有些胆魄的,不立军营,与鞑靼面对面厮杀。”陈锐轻描淡写的说:“此战若能胜……”

“首功镇远侯、郑总督,次功自然是你。”周君仁用讥讽的口吻打断。

“镇远侯心里很清楚,若要击退鞑靼,步卒难以承当大任。”陈锐语气依旧平淡,“但他也不算狂妄,因为周家三子汇集近三千大同、宣府骑兵,这给了他信心和底气。”

的确如此,周尚文当年从宣府西阳到大同开山口,长约两百余里,屯田四万余顷,增兵一万三千多人。

可以说,大同、宣府边军中,到处都是周尚文的旧部。

“其实顾侯也不是刻意为之。”一旁的戚继光劝道:“否则当会将陈兄调离。”

陈锐如今是个把总,这个职务约莫率兵两百余,但麾下都是大同骑卒。

显然从势力来说,顾寰并没有试图将陈锐与周家三子做切割。

周君仁神情略缓,陈锐轻声叹道:“你我消息不灵通,若无意外……严分宜应该逃过了这一劫。”

“要知道,前段时日,顾侯遣派你们率军北上接应溃兵,虽然军中粮草不济,但从无短缺。”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