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隅中,李治依约踏入尚食殿。
他如往常那般,于殿外解剑、脱履,入殿后恭敬地向李世民作揖行礼,而后从容跪坐于席。不多时,婢女们鱼贯而入,端着菜肴摆好,在司膳坊掌事姑姑的引领下有序退出。
此刻,殿中仅余父子二人。
李世民用餐时,借掉落的菰米,教导李治当珍惜粮食,随后谈及民间疾苦。李治面露惊讶,询问为何不开仓放粮。
李世民耐心解释,开仓放粮并非简单之举。其一,粮仓储备有限,需从长计议;其二,运输与分配皆存难题,且恐有官吏中饱私囊;其三,还需兴修水利、改良农耕,从根源解决。李治闻之顿悟,陷入沉思,思索如何确保官吏廉洁奉公。
李治合掌之际,其贴身宦官陈延年奉奏章入殿。李世民惊于李治仅用一天半便批完,见他眼底淤青,心疼不已。
李治则表明要刻苦养成勤政之习。李世民查阅奏章,欣喜于李治的执政主张与字体皆与自己相似,毫无偏差。
临别时李世民告诫儿子,身为君主,身体康健至关重要。
李治郑重应诺。
刚回东宫,便有一家丁模样的年轻人呈上小黑竹筒给李治,躬身道:“殿下,此乃我家阿郎写给您的密函,请过目。”
“你家阿郎是何人?”李治声线低沉,带着几分威严问道。
“回太子殿下,我家阿郎乃是太子太傅,弘文殿侍郎岑文本。”那年轻仆役低垂双眸,语气谦卑。
李治行至仆役面前,声音醇厚而富有磁性:“既如此,孤自当亲自阅览。”言罢,他郑重地从仆役手中接过小信筒,拧开盖子,取出一卷褐色帛书展开。帛书上赫然写着:“勿要伴读在侧!”
虽是写于柔软帛巾之上,字体却刚劲有力,正气凛然。
“勿要伴读在侧。”李治轻声念道,心中暗自思忖:到底是申韩之徒!“孤已知晓,明日便前往永宁殿聆听教诲。”
言毕,他将帛书卷起放回信筒,唤来贴身内臣陈伦,严令道:“务必收好此信,东宫除孤之外,任何人不得触碰。若有违者,杀无赦!”
陈伦应“诺”,将信筒收入袖中,缓缓退去。
待陈伦退出永宁殿,那送信的年轻仆役拱手道:“太子殿下,我家阿郎还候着小人回话,就此别过。”
“好!明日巳时初刻,寡人在此等候太傅!”李治神情庄重道。
临别,年轻仆役双手交叠,平举齐眉,深深作揖,操着南方口音道:“告辞了。”一时间,永宁殿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次日巳时初刻,永宁殿内,李治迎来了太子太傅岑文本。在见到李治的瞬间,岑文本微微一怔,不由得心中自付,昨天我差人给他送信,特意嘱咐他别让陪读跟随,就是怕他顾念与长孙洵的感情。要知道,太子学习帝王之术是不允许臣子旁听的。
却不料他竟真的…
于岑文本此时的心思,李治可谓洞若观火。他微笑着解释:“长孙司徒跟我说,学习帝王之术不可有臣子相伴!孤深以为然。”
李治这番言语,实乃有意加剧与长孙无忌的嫌隙。即便聪慧如岑文本,此刻也未察觉。他干笑两声:“哦,原来如此!”心中却暗自腹诽:“果然时时处处听从长孙无忌,难怪那老贼如此支持他。”
李治令岑文本惊讶,岑文本亦做了件让李治困惑之事。
今日前来东宫授课,身为太子太傅的他前来授课,手中既未捧轴书,亦未提装竹简的书袋,而是握着一把膳食用的筷著。
李治剑眉微蹙,心中暗想:岑文本此举究竟何意?
诚如事实,面对信任之人,其举止易被理解;而面对陌生乃至敌对之人,即便行为不难解读,也会令人心生猜忌。
不过,李治终归与众不同。稍作揣测后,他暂且压下疑虑,稳步踏上殿内鹅黄色的竹制榻榻米,绕过案几转身面向岑文本,伸出左手,掌心朝上指向对面的席子,态度恭谦,言辞恳切:“太傅,请入座!”
岑文本提起裳裾,屈膝跪坐在李治对面的案几前。
见太傅坐定,李治这才提裾屈膝,缓缓跪坐下来。他目光如炬,凝视着岑文本,挑眉戏谑道:“太傅拿把筷著来上课,这是何意?”
“殿下此前可曾读过《慎子》,可知何为势?”岑文本不答反问。
李治毫不犹豫摇头:“未曾读过!”
岑文本满脸难以置信。李治见他神情,为消其疑虑,忙笑着解释:“虽略有接触,但仅浅尝辄止,与未读不懂实无差别,您说呢?”
岑文本略作思索,微笑点头:“倒也在理。”接着道:“既如此,臣先为殿下详述法家。”
李治“敬诺。”了声儿,他英气勃勃的脸上满是求教的谦逊,开口道:“烦请太傅赐教!”
岑文本对这位新太子谦恭尊师的态度颇为满意,赞道:“好。”而后缓缓道:“法家开创者乃春秋齐国之宰相管仲,然集大成者,为战国韩国之公子韩非!此外,赵国之慎子、韩国之申子、秦国之商鞅,皆为法家领军人物!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子重势!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