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絮用完膳,缓步走向修雅斋。

刚刚用膳时,表面上是温绍棠要捉她到她母亲面前认错请安,实际上是父母准备了不少药材补品给她补身子。

“捉人请罪”不过是搪塞他人之口,父母最关心的还是儿女的身体健康。

她的母亲王婳乃是京城四大家中王家最受宠的幺妹,脾性温良,一直是是京中女眷们所崇敬的大家闺秀。她与丈夫相处融洽,独得温绍棠宠爱,更是多年来独自掌控温氏后宅,府中从无纳妾养姬之举。

只不过过分溺爱了温言絮,才养了她一身坏脾性,京中才有人私下里说着些嚼舌根的话,但仍顾忌着王家做为四大家之首的权势。

这王家不是别家,正是“旧时王谢堂前眼”的琅琊王氏,是那个祖辈中高官能人,才俊侠士俱出的王氏。

言絮正想着,就跟着文文走到了修雅斋的门口。

青木小门上挂着一个牌匾,上面用极清逸的行草书写着“修雅斋”三字,言絮瞧着像极了名士王羲之的笔法,洒然一笑就推开院门,霎时间一股清幽之感扑面而来。

院内种着从南方重金移植来的湘妃竹,错落有致地种在小亭旁,入目就是令人舒心的清寂之感,踩上鹅卵石小路,她才稍稍放下心来,将这几天的顾虑都抛之脑后。

不得不说,原主确实是个品味极高的人。

这间小院明显是精心设计过的,鹅卵小路直直通着一座青石板桥,小桥绕流水,流水绕了些假山乱石,速度缓了下来。言絮心中一动,踩上青石板桥,看到了小亭上的题字,轻轻念了出来:

“兰亭。”

说完,便“嗤”地一声笑出了声。

昔日王羲之与群贤会于会稽山的兰亭,众人举杯赋诗,感慨浮生万千,此举是传承千年的佳话。但一想到原主的荒诞行径,又见此欲追古人圣贤的痕迹,定是让有心人心中暗讽两句:

没13硬装。

王羲之在九泉之下定当再生生气死一回。

不过,起初言絮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但她让文文打点好屋内焚香读书之时,却真真正正地让她起了疑心。

房间不算小,用一扇玉扇屏隔了内外两室,内室便是言絮的卧房外室只简单地摆了一张书案,书案后摆了几排书架。

那书架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乱。

太乱了。

是一下看上去的杂乱无章。

书架上不止有书册,亦有竹简布帛等交叠摆放在一起,这才显得又乱齐。

言絮皱着眉拿起一册书想重新摆放收拾一下,她扫了一眼,本以为会是年轻姑娘爱看的坊间流行的话本子,谁知翻开正是一本兵书!而且那兵书旁用墨笔认真地做了批注,有些认真工整,有些清逸洒脱,却看得言絮后背有些发麻。

那些文字想来是读书之人读得酣畅淋漓之时提笔写下的见解。

可那字迹却与小院的门匾如出一辙。

文文不知何时凑了过来,扫了一眼书感叹道:“姑娘果真喜爱此书,之前奴见姑娘最喜欢拿笔在这本书上写些什么,可惜奴不识得几个大字,不知姑娘再次捧书又有什么见解?”

这次却是实打实的震惊!

这些批注都是温言絮亲自写下的!

而且观点极为犀利老辣,这……是怎么回事?

这怎么可能是一个闺阁女子应该看的书?

言絮怕人看出来什么,便压下心中的震惊,缓缓合上书道:“没什么见解,我随手翻的。”

文文似懂非懂地点了一下头,退到一旁去了。

言絮紧接着拿起一卷竹册,发现同样是带有批注的兵书,才知道些书都是按类分好的,若是她按照纸张种类放,指不定会搞的一团糟。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