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李通制定的计划。每年的立秋日是选材官考试骑士的日子。那一天,前队大夫甄阜与属正梁丘赐都会到场。所谓的前队大夫就是南阳郡的太守,而属正则是郡都尉。这两个官职名字也是王莽登基后脑头大开改的。他们分别负责整个南阳郡的政权和军权,是一个郡的最高长官。李通表示,正好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将他们俩一举成擒。宛城作为南阳郡的治所,一旦最高长官被拿下,这次起义的声势必然会得到巨大的提升,其他地区望而生畏,自然唾手可得。到时候刘縯再在舂陵起事,双方遥向呼应,则可事半功倍。
既然拟定了计划,大家便约定在立秋日到来之前各自做好准备,应时而发。李通让刘秀带着李轶先回舂陵,将计划告诉刘縯,让他配合时间同时起事。另外又让自己堂兄的儿子李季前往长安,将即将造反的事情告诉自己的父亲李守,让他尽快离开长安,以免因自己造反之事而遭到牵连。
刘秀这一路一帆风顺,成功将信息传递给了大哥刘縯。
然而,前去长安报信的李季却出事了。
按理说,李季作为李通的堂侄,应当是比较年轻力盛的。但不知何故,他却在前往长安的半道上给病死了,也不知是平时光顾着读书忽略了锻炼身体,还是心理太脆弱,知道即将造反,心理压力太大自己把自己给吓死了。总之,他这一死,耽误了消息的传递。
等到李通的父亲李守得知儿子即将造反的消息时,王莽的朝廷已经隐隐对于宛城的动态有了些许警觉。于是李守便找到他的老乡兼好友黄显商量。黄显此时在朝廷中担任中郎将,他分析了现在的形势后对李守说道:“如今长安城内把守得非常严格,像你这样九尺的巨人(相当于现在的2米07)太显眼了,想要偷偷跑路根本不可能,只要不是瞎子就能在人群中一眼把你给认出来。不如你直接上书请辞,告老还乡。这样的话成功了你就有了回家的正当理由,不成功到时候也有机会想办法保命。”
李守觉得黄显说的很有道理,无奈自己生了这副巨人之躯,确实会有诸多不便。于是便听从了黄显的建议,上书朝廷请求辞职,表示想要回家养老。
然而天不遂人愿,李守的这封辞职信还没有来得及呈到王莽面前,李通想要造反的事情就已经因泄密而败露了。面对这样的大案要案,官府第一时间上门捉拿李通。不过作为造反的首谋,李通的嗅觉也是相当的敏锐,稍稍感觉有些风吹草动,便立刻选择跑路,逃离了宛城。
虽然首谋李通逃脱,但李家其他家人则全部落网。王莽闻讯大怒,立刻下令,将李通的父亲李守也打入大牢,等候发落。
黄显这时候显示出,他的的确确是李守的真朋友。他站出来为李守求请道:“李守听说自己的儿子要造反,不敢逃亡留在了长安。因为他相信自己的清白,一直忠诚于朝廷。臣黄显愿意带着李守一起回到南阳郡,劝说他的儿子李通,令其主动投案自首。如果李通仍然冥顽不灵,一定要与朝廷抗争到底的话,我将让李守面向北方自刎谢罪。”
王莽被黄显这番真诚的话语所感动了,正准备同意黄显的意见。却突然收到了前队大夫甄阜的报告,报告说李通逃脱后已经在舂陵跟着刘縯一起起兵造反反抗朝廷了。看来想要劝他主动投案已无可能了。王莽闻讯后继续勃然大怒,立时就下令要斩杀李守,黄显拼命劝阻,反而更加触动了王莽的逆鳞,干脆连着黄显一起,一并推出午门被斩首示众。同时,和李守一起待在长安的家人们也被全部杀害。南阳郡也及时跟进,将收监在狱的李家兄弟、宗族等共六十四人,于宛城市集集体斩首,并焚尸灭迹。李家几乎惨遭灭门。
此前回到舂陵与大哥刘縯汇合后,刘秀将李通的计划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刘縯。刘縯大喜过望,同时也觉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于是即刻召集自己手下的门客以及江湖中的朋友说道:“如今王莽暴虐,百姓分崩离析。又遇上连年旱灾,义兵四起。这是上天要灭亡王莽的征兆啊,我刘伯升如今就要恢复高祖刘邦的基业,以定万世之秋,你们愿意跟随我吗?”刘縯本来就是这些人的带头大哥,大家跟着他,就是等着有朝一日共同举事,推翻王莽重建汉朝的,当然一个劲的高喊愿意愿意。
可是,这些人既没有基业,也没有家人,了无牵挂。跟着造反一旦成功的话就能够享受到锦衣玉食,荣华富贵;万一失败的话大不了十八年后再做一条好汉。可是刘縯身为舂陵刘氏宗族的一员,带头造反,万一失败那可是要祸及整个宗族的。于是诸家子弟为了避祸纷纷逃离并隐居起来,一些年老体弱跑不动的,虽然迈不开腿,但能张得开嘴,于是纷纷大骂,说刘縯简直没有良心,不考虑他们这些老年人的死活,活到现在这把年纪本来就很不容易了,本来还想着再努力活上几年延长一下当时的人均寿命,结果现在摊上刘縯搞这么一出,这不是明着要让他们早些入土。毕竟都是族人,而且是自己的长罪,面对各种指责,刘縯一时也被搞得十分的尴尬,不知如何是好。
就在这个时候,刘秀穿着绛衣大冠来到了众人的面前。绛衣大冠是武官的衣服,刘秀穿着这套衣服前来就表明了他也已经下定决心,要跟着大哥刘縯一起起兵造反了。平日里,刘秀给大家的印象不同于刘縯的豪放张扬,而是老实厚道。他的为人处事也十分的小心谨慎,做每件事情之前总是会思前想后好久,确定万无一失之后方才会采取行动。如今一见就连浓眉大眼的刘秀也决心跟着一起造反了。这些宗族家人们的心理也稍稍安定了一些。知道天意难违,未来如何,也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刘秀的叔叔——在刘秀的父亲刘钦过世后负责照顾他们的刘良在得知就连刘秀都跟着一起参与的造反后,也表现得十分生气。痛骂刘秀道:“你从小就与你大哥刘伯升志向不同,如今家族遇到了危机,你居然选择站在你大哥这边!”骂完后还表示,要去纳言将军严尤那里告发刘秀,说罢就起身而去。怒气冲冲地来到府外的刘良见刘秀居然没有追出来阻止自己,便让人回府里看看刘秀到底在干嘛,结果却让他大跌眼镜,刘秀这个时候居然在若无其事的吃着肉喝着酒。于是刘良便在府外大喊起来想要引起刘秀的注意,刘秀只是让人对刘良说,您也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家,在府外大喊大叫成何体统呢?吃饱喝足的刘秀,又美美地睡上了一觉,第二天去找刘良,问:“请问叔父准备什么时候去纳言将军严尤那里去告发我?”刘良知道事情已无转寰余地,便无奈地叹息了一声,说:“我是骗你的,我怎么可能去告发你,只是不想你跟着造反而已。”随后也只得跟着一起,参与到了刘縯的造反队伍中。
造反的事情既然已经敲定,刘縯便准备按照原定计划起兵,耐心等待着立秋日的到来。并安排二姐夫邓晨在新野也做好起事的准备,等到约定之日一起响应李通在宛城的行动。然而,李通事泄逃亡,导致原计划泡汤。刘縯不得已之下,便只得独自带着自己的门客、属下以及舂陵的刘氏宗族,合计共七八千人,宣布起兵造反。刘縯自称柱天都部。柱天,是表示自己强大如天之柱一般,而都部则是都统其众的意思。
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刘縯起兵与之前绿林、赤眉的起兵模式完全不同。绿林、赤眉完全是由于一群饥民发现日子过不下去了,自发的聚集在一起后,出于本能地去做一些打家劫舍的行为,其目的只在于填饱肚子,没有任何的政治诉求;而他们对于名号、编制等更是完全没有概念,更何况改朝换代这种逆天行径,更是想都不敢想。而刘縯甫一起事就号称柱天都部,给了自己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号。而且他打出的旗帜也很明确。直接就是推翻王莽,重建大汉。这目标和格局可就比绿林、赤眉要远大、开阔得多了。而且在政治层面,刘縯的起兵,也预示着以刘氏宗亲所代表的前朝皇族正式与王莽的新朝决裂,准备拔乱返正,重建大汉。所以,这次刘縯起兵的影响对于新朝来说,带来的冲击力最大,新朝对他们的重视程度,当然也是最高。
由于此时绿林军正在南阳郡内活动,在李通方面的计划流产后,刘縯知道仅凭自己的一己之力,想要推翻新朝,虽然谈不上是痴人说梦,但难度还是不容小觑的。于是就让自己的宗族兄弟刘嘉前去联合绿林军中的新市兵、平林兵。与他们联合进军,共抗新莽。新市兵和平林兵原本在南阳郡的行动是毫无目的性的,只是到处烧杀抢掠,在填饱肚子的同时图个一时之乐。一看居然有这么一支由刘氏宗族组成的,拥有远大理想和高尚目标的部队来联合自己,共图大业。再联想到将来万一不小心真的能够推翻王莽,自己也有机会能够封侯拜相的时候,自然毫不犹豫,屁颠屁颠地就参与了进来。
联合了绿林军所部后,刘縯带领主要由宗族势力组成的舂陵军小试牛刀,带兵轻松攻下了长聚。随即又进军唐子乡,并且斩杀了湖阳尉。不仅初战告捷而且连战连捷,一路可谓是高歌猛进,气势如虹。
跟着大哥一起造反的刘秀,起初并没有显示太多的锋芒。由于刚刚起义的舂陵军武器装备并不是十分的充足,就连战马也十分短缺。刘秀一开始是骑着一头牛上战场打仗的,不过这头牛可不是《封神演义》里黄飞虎所骑的五色神牛,有神力加持。它也许只是平时刘秀种庄稼时用来犁地的牛,迫不得已之下被拉上了战场,骑着这样的坐骑上阵杀敌可绝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甚至遭到了好多人的取笑。不过刘秀丝毫不以为忤,他在舂陵军中,听从指挥,服从命令,按照大哥刘縯所布置的战略方针,坚决高效地完成着每一次的战斗任务。在起义军成功斩杀了新野尉之后,作为嘉奖,任劳任怨的刘秀也终于得到了一匹属于自己的战马。
随着联合起义军的节节胜利,内部的矛盾也不可避免的爆发了。毕竟绿林军本质上只是土匪性质的部队。俗话说:狗改不了吃屎。即使知道自己目前的目标和格局都更加远大和高尚了,但内心的贪婪无度和喜欢占小便宜的心态还是无法改变的。在取得了几场胜利之后,他们对于战利品的分配产生了不满,觉得自从和舂陵军联合作战之后,有一半的战利品都被分配给了刘氏宗族的人。自己辛辛苦苦到处抢劫才只分到另外一半,这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太不公平了,要知道,以前没有舂陵军的时候,战利品他们可是全包的。于是他们拍拍脑袋就抖出了一个主意,不如直接把舂陵军的人一举诛灭得了,没有了他们,那战利品不就全是自己的了?
他们从来不会考虑,如果没有刘縯所率领的舂陵军,他们是否能够取得如今这样辉煌的胜利,得到眼下这么丰富的战利品。一根筋地只知道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觉得自己付出多,获得少。而且最终为解决这个问题得出的方案居然还是内部火并,这样一支无纪律、无章法的部队,要不是由于王莽的统治实在太过于糟糕导致天下离心,换到其他任何一个时代,恐怕都早就被轻松剿灭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