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坊里一切看似平静如常,陶轮依旧在缓缓旋转,工匠们在各自的工作台上精心制作着每一件陶器。但林清扬心中却清楚,这种表面的平静可能只是风暴前的宁静。他与李月雅、工匠们关于作坊搬迁的讨论仍在继续,但他知道,真正的决定将很快迫在眉睫。
经过几天的专家评估和内部讨论,作坊搬迁计划已经逐步浮现出轮廓。林清扬虽然对搬迁充满不舍,但内心里,他也逐渐接受了这个事实:如果不采取行动,作坊可能会随着土地的下沉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这天傍晚,林清扬独自一人走进作坊的内堂,站在那架曾被祖父和父亲使用过的老陶轮前。他抚摸着轮盘,感受到指尖传来的粗糙触感,仿佛这架老机器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和技艺。每一次转动,都仿佛是在向过去的时光致敬。
“你真的打算搬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背后传来。林清扬转过身,看到老工匠李师傅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盏油灯,脸上写满了复杂的情感。
“是的,李师傅,”林清扬点了点头,语气中透着无奈和坚定,“留在这里太危险了。土地下沉的问题无法避免,作坊的安全无法保障。”
李师傅默默地点了点头,走到林清扬身旁。他望着那架老陶轮,眼中闪烁着怀念的光芒:“当年我刚来作坊的时候,这架陶轮还在转动,你父亲经常在这儿教我们这些年轻人怎么掌握转轮的力度。他的手法是那么精湛,像是在与泥土对话。”
林清扬听着李师傅的话,心中也涌起一股深深的怀念。他的父亲、祖父,甚至更久远的林家先辈们,都曾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精心传承着这一技艺。而如今,自己竟然要在这里画上一个句号。
“我知道这很难,”李师傅继续说道,“但如果这片土地不再安全,我们必须让作坊活下去。不管它在哪儿,只要我们的技艺还在,林家作坊就永远不会消亡。”
林清扬深深点头,李师傅的话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搬迁或许是作坊唯一的出路,而正如李师傅所说,作坊的灵魂在于技艺的传承,而非土地本身。
几天后,林清扬和李月雅带着几位核心工匠,前往市政府规划的搬迁地点进行考察。新址位于城市的郊外,远离城市扩建区,地理位置相对安全稳定。当地政府为作坊预留了一片空旷的土地,周围环绕着山川与河流,环境清幽。
“这里环境还不错,倒是有些像作坊最初建立时的样子。”李月雅环顾四周,轻声说道。她眼中的一丝忧虑渐渐被舒缓的风景所冲散。
林清扬点了点头,内心感到一丝安慰。尽管作坊必须离开祖辈们辛勤耕耘的土地,但至少新址环境宜人,远离喧嚣,或许也能够给作坊带来新的生机。
“我们需要时间把这里完全建起来,”林清扬说道,眼神坚定,“但只要作坊的精神还在,搬到哪儿都不会失去它的根。”
一旁的工匠们也纷纷表示支持。李师傅拍了拍林清扬的肩膀,笑着说:“我老李哪儿都能干活,只要有泥土和转轮,咱们的手艺就能活下去。”
一阵轻笑让大家紧张的情绪稍微放松了些许。工匠们都知道,虽然搬迁是艰难的决定,但这是作坊活下去的唯一方式。新址的风景和空间让他们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然而,搬迁计划一旦公开,市区内对林家作坊的讨论立即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许多文化保护团体对作坊搬迁表示担忧,甚至有人提出质疑:搬迁后的作坊,是否还能代表真正的文化遗产?
“作坊的精神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搬迁会不会让它失去历史的意义?”一篇文化评论文章在网上引发了热议,很多人表达了对搬迁计划的反对。
林清扬也感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压力。社会的关注本该是一件好事,但这次,反对声似乎比支持声更为强烈。许多人认为,搬迁作坊意味着文化传承的断裂,而不是延续。
“我们该怎么办?”李月雅忧心忡忡地问道,“如果舆论持续发酵,搬迁的计划可能会受到影响。”
林清扬皱紧眉头,沉思片刻:“我明白大家的担忧,但他们不了解作坊的处境。与其让作坊消亡在这片摇摇欲坠的土地上,我们应该让它继续生存,哪怕是在新的地方。”
他意识到,必须要让公众理解作坊搬迁的真正原因。他决定召开一次公开的新闻发布会,亲自向外界解释这一艰难的决定。
几天后,林清扬和李月雅走上了新闻发布会的讲台。会场内,坐满了记者、文化界人士,还有不少作坊的支持者和反对者。
林清扬拿起话筒,目光扫过会场,深吸一口气:“各位朋友,今天我站在这里,不是为了辩解,而是为了解释林家作坊搬迁的真实原因。作坊的土地正在面临着不可逆转的下沉问题,如果继续留在这里,作坊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倒塌。为了保护我们世代传承的技艺,我不得不做出这个艰难的决定。”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坚定:“作坊的灵魂不在于土地,而在于我们的技艺与精神。无论它搬到哪里,只要我们继续传承这一技艺,林家作坊的精神就永远不会消亡。”
会场内一片寂静,许多人被林清扬的真诚和坚决打动。随后,几位文化界的代表也上台发言,表达了他们对林家作坊的支持,并呼吁公众理解作坊搬迁的迫切性。
随着发布会的结束,舆论开始逐渐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搬迁计划,意识到这是作坊唯一的生路。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