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的早上,王阳穿上一件葛布直裰,挎着秦可卿新绣的书包,装好文具和书,跟在父亲身后,准备去村里的社学。

村里有两家社学,齐家和封家各有一家,选择齐家的原因有很多,夫子教过父亲,口碑更高,学问更好,最主要的,是更加便宜。

封家的社学条件很好,一排大瓦房,塾师也是一位童生,前些年沾着封大老爷的光,也在衙门里混了个书办的差事,前几年才卸任归家,在村里也算是个老爷了。

听说此人胃口极大,除了每年的束脩,在端午、中秋、新年这三节,和孔子生日、塾师生日这两寿的时候,都要加送一份谢师礼。这远不是目前王家可以负担得起的。

边走边听父亲说这些掌故,王阳也觉得新鲜。父亲说的坦荡,王阳也觉得本应如此。

“齐夫子学问很好,但性子有些执拗,你上次也见过的。”父亲顿了顿,想起上次的事还是自己宝贝儿子一手煽动的,又补上一句,“你记性甚好,但不要自鸣得意,特别是记得千万不要顶撞,尊师重道乃是学子第一课。”

王阳郑重应下,约莫走了六七里路,总算到了地方,王阳赶紧低着头,跟着父亲一起进去。

社学在齐家的宗祠之侧,门口松柏列阵,经岁日久,看起来也颇有几分气象。

社学的布局,父亲刚刚在路上已经讲过,因人数不多,社学占地不过小半亩,走进大门,中有一堂,两侧各有一屋,左侧屋子里祭祀着先师孔子,右屋是塾师教学休息的地方。

正房后有小小一园,称为射圃,再往后就是茅房、号舍、厨房,社学除了齐家本族人,也收外姓外村人,号舍和厨房是为这些离得远的人准备的。

王阳虽是外姓人,好歹算是同村,不用在此吃住,每日来回十几里奔波,虽然辛苦,多少也额外省了一笔费用。

王阳父子二人虽然来的挺早,堂中十几个孩童已经开始晨课了。

父亲来到右侧的塾房,看到齐老夫子,赶紧跪了下去,口诵拜语,师生是古代的人伦大节,尊师重道确实是非常重要的操守。

眼看着父亲拜下,王阳也赶紧跟着跪下,学着父亲教的词:“后进蒙童王阳拜见夫子!”

齐老夫子扶起父亲,口中却是一阵叹息:“从圣起来,没想到你最终投笔持耒,辜负此大好天资!”

王阳听到齐老夫子的称呼,才知道父亲原来也有台甫,王子三,子三是名,从圣则是字,读书人为表示尊敬不可直呼其名,一般都叫别人字号。

爷爷给父亲取的子三只是顺口,却被引申为孔子、孟子、曾子,子三台甫称为从圣,有点铁成金之感,果然读书人有文化,确实叫起来好听多了。

从齐老夫子的的话中,王阳也得知,父亲应当算是齐老夫子当年很得意的弟子,最后弃学从农,让他不胜惋惜。

王阳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也知道,父亲的功底确实深厚,如果读下去,应该也会有一段成就,只可惜家中条件有限,最终明珠蒙尘。

父亲低头应答了几句,将话题引到了王阳身上,“今日我送犬子入学,万望老师不嫌鄙陋,收列门墙。”

齐老夫子看了一眼王阳,口中问道:“学到哪里了?”父亲答道:“才读了几本三百千,略识得几个字。”

齐老夫子接着问道:“他这个年纪,开蒙已是不早,随我来吧!”说完起身,往左侧的房间走去。

王阳跟着,路过学堂一看,不少四五岁的小孩子也在奶声奶气的读书,这应该是齐家本家的孩子,难怪齐老夫子说他开蒙算晚的。

在古代,一个家族一般都有族田供养学堂,这些本族孩童入学,只是象征性地送一点束脩,读书比王阳这样的外姓容易多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