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1年,在播州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杨应龙正式继承了家族世袭的官职和爵位,成为了新一任的播州宣慰使和播州侯。他肩负着家族的荣耀与责任,登上了这片土地的权力巅峰。

万历年间,西南地区局势动荡不安,匪患和叛乱此起彼伏,如同一团难以扑灭的烈火,严重威胁着当地的社会秩序和百姓的安宁。朝廷在焦头烂额之际,将目光投向了素有威名的播州杨氏,下令杨应龙出兵平定匪患和叛乱。

杨应龙深知这是一次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也是维护家族地位和荣誉的关键时刻。他迅速集结兵力,凭借着家族世代传承的军事智慧和自己卓越的领导才能,带领着播州军队踏上了平乱的征程。战场上,杨应龙身先士卒,他的指挥果断而明智,战术运用灵活多变。士兵们在他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奋勇杀敌。经过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战斗,杨应龙率领的军队逐渐占据了上风,匪患被一一剿灭,叛乱势力也被逐个击破。他的名字在西南地区再次响彻云霄,成为了百姓口中的英雄,也让朝廷对他刮目相看。

杨应龙因这份卓越的功绩,得以加官进爵,升任为从一品骠骑大将军,爵位更是提升为播国公。并赏赐丹书铁券手中的权力和荣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应龙开始变得骄纵跋扈。他利用手中的权力,肆意压榨百姓,横征暴敛,百姓们的生活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对于部下的“五司七姓”,他也毫不留情地进行迫害,打压异己,使得内部矛盾日益尖锐。

在他看来播州能有今天全是他的功劳,压榨百姓又如何?打压异己又如何?更何况这天下又不是只有他一个人这么干。

由于他在平乱过程中展现出的杰出军事才能以及为朝廷立下的赫赫战功,朝廷对他的种种恶行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朝廷看来,他仍然是维护西南地区稳定的重要力量,只要他表面上对朝廷保持忠诚,一些小的过失可以暂时容忍。

此时的杨应龙,虽然在播州作威作福,嚣张跋扈至极,但在面对朝廷时,他还是会表现出一副忠诚的模样。他深知朝廷的力量不可小觑,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朝廷的认可。因此,在表面上,他依然会按时向朝廷进贡,执行朝廷的一些指令,维持着这种微妙的平衡。然而,这种平衡在杨应龙日益膨胀的欲望下,变得越来越脆弱,一场更大的危机正在悄然酝酿。西南地区的百姓在他的统治下,怨声载道,而朝廷内部对他的不满也在逐渐积累,杨应龙和他的播州,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未来的走向充满了未知和变数。

1587年,历经艰苦的战斗,杨应龙再次成功地平定了苗民叛乱。这场胜利让他的威望在西南地区如日中天,也让他的内心更加膨胀。

庆功宴上,灯火辉煌,热闹非凡。杨应龙坐在主位上,满脸通红,显然是喝得面红耳赤。在酒精的作用下,他的理智渐渐被狂妄所取代。他毫无顾忌地大声说道:“在这大明,皇上第一,本大人第二!大明要没我,能守护住这西南半壁吗?我杨应龙就是当半个天子也绰绰有余!”

此言一出,在座的宾客们大惊失色。他们惊恐地看着杨应龙,仿佛看到了一场即将降临的灾难。在那个封建王朝,这样的话语无疑是大逆不道,是对皇权的严重挑衅,一旦被朝廷知晓,必将引来灭顶之灾。

杨应龙的族弟杨沐更是吓得脸色苍白,他急忙起身,走到杨应龙身边,压低声音劝道:“大哥,此种大逆不道的话切勿再说,这可是杀头之罪啊!”杨沐深知杨应龙的话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他希望杨应龙能够清醒过来,收回这些危险的言论。

然而,此时的杨应龙已经被胜利和权力冲昏了头脑,他对杨沐的劝告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在西南地区拥有绝对的权力和地位,朝廷也对他无可奈何。他继续沉浸在自己的狂妄之中,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踏上了一条危险的道路。

杨沐见杨应龙不说话,心中稍安,便以为他听进去了自己的劝告,于是缓缓回到座位上。杨应龙此时也似乎想缓和一下气氛,举起酒杯大声说道:“刚才的话各位切莫当真,来,继续喝。”众人虽心中仍有余悸,但也只能强颜欢笑,继续陪着杨应龙饮酒作乐,庆功宴的气氛看似又逐渐热闹起来。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