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刘伯温面色沉静,乖乖地给陈友谅他们驾船。船在鄱阳湖上缓缓前行,湖水拍打着船身,发出轻微的声响。风拂过众人的面庞,却无法缓解这紧张的气氛。
然而,就在众人都稍稍放松警惕之时,刘伯温突然眼神一凝,毫无征兆地冲向陈友谅其中一个亲信。他动作迅速,仿佛蓄积已久的力量瞬间爆发。那个亲信先是一愣,随即反应过来,与刘伯温扭打在一起。刘伯温虽有智谋,但在体力上确实处于下风,不过很快便被亲信制服。
陈友谅见状,怒不可遏,怒骂道:“你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白脸书生也敢跟我们耍花样,真是不知死活!”陈友谅的声音在湖面上回荡,充满了愤怒与不屑。他的眼神中燃烧着怒火,仿佛要将刘伯温生吞活剥一般。
他正骂着,常遇春却敏锐地抓住了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他狠狠踩向陈友谅的脚尖,陈友谅瞬间疼得丧失了力量。常遇春反应极快,一把推开陈友谅的双手夺过战刀,并把它架在了陈友谅的脖子上。这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让人惊叹不已。常遇春的眼神中充满了坚毅与果敢,他紧紧地盯着陈友谅,仿佛在宣告着胜利。此时的陈友谅面色惨白,他万万没有想到,局势会在瞬间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周围的亲信们也都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
常遇春愤怒不已,他的双眼燃烧着熊熊怒火,手中紧紧握着那把刚刚夺来的战刀。陈友谅的所作所为彻底激怒了他,让他心中的愤恨如火山般喷发。
在那一瞬间,时间仿佛凝固了。鄱阳湖上的风似乎也停止了吹拂,空气变得异常沉重。常遇春咬着牙,手臂高高扬起,战刀在阳光下闪烁着冰冷的光芒。随着一声怒吼,他用尽全身力气,狠狠地将战刀挥下。那锋利的刀刃如闪电般划过空气,带着无尽的愤怒与决绝。
只听“噗”的一声,陈友谅的首级瞬间被砍落。鲜血喷涌而出,染红了船板,也染红了鄱阳湖的湖水。陈友谅的身体缓缓倒下,而他的首级则永远埋葬在鄱阳湖水之下!
周围的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惊呆了。陈友谅的亲信们惊恐地看着常遇春,有的吓得瘫坐在地,有的则颤抖着想要逃跑。常遇春站在那里,喘着粗气,眼神中依然充满着愤怒。他看着陈友谅的尸体,心中的怒火稍稍平息了一些。
常遇春站在船上,眼神中满是坚毅。他身旁的刘伯温神色凝重,两人的衣衫在风中微微飘动。常遇春手起刀落,将陈友谅的亲信一一斩杀,鲜血染红了船板。随后,他们驾船迅速返回。船行至朱元璋的帅船所在之处,常遇春跳上朱元璋的帅船并快步上前,单膝跪地,大声说道:“大帅,陈友谅已死!其亲信也被我尽数诛杀。”刘伯温也微微躬身,神色肃然。朱元璋听闻,脸上露出复杂的神情,既有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这场惨烈战斗的感慨。周围的士兵们爆发出阵阵欢呼,胜利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
陈友谅死后,朱元璋并未停下征战的步伐。他继续率领着大军,气势如虹地攻打陈汉政权。此时的陈汉,失去了陈友谅这位主心骨,陷入了一片混乱与恐慌之中。
陈理,这位年轻的陈汉君主,在朱元璋强大的兵锋面前,心中充满了畏惧。他看着残破的城池、士气低落的军队,深知自己无力抵抗朱元璋的进攻。经过痛苦的挣扎与思考,陈理最终决定主动投降。
当陈理出城,向朱元璋献上降表的那一刻,标志着陈汉政权历经二世后,终于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曾经辉煌一时的陈汉,如今已成为过眼云烟。朱元璋站在军阵之前,看着投降的陈理,心中感慨万千。
朱元璋缓缓下马,一步步走向陈理。他的眼神中带着复杂的情绪,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对这位亡国之君的一丝怜悯。朱元璋站在陈理面前,微微低头,看着这个满脸惶恐的年轻人。
“陈理呀陈理,”朱元璋缓缓开口,声音在空气中回荡,“你父亲当年杀死徐寿辉,那是何等的威风,耀武扬威地建立了陈汉。那时的他,或许志得意满,以为天下尽在掌握。可他当年可能做梦也想不到,他一手建立的国家,他寄予厚望的儿子,会落得这个下场吧?”朱元璋的话语中带着感慨,仿佛在回忆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此时,风轻轻吹过,带来一丝凉意。朱元璋身后的大军静静地伫立着,仿佛在见证着这历史的一刻。陈理低着头,身体微微颤抖,不知是因为恐惧还是悔恨。朱元璋看着陈理,心中不禁感叹命运的无常。曾经强大的陈汉,如今已成为历史的尘埃。
经过两年的精心准备,公元 1365年。朱元璋站在军阵之前,眼神坚定地望着远方。他的身后,是一支士气高昂、装备精良的大军。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宣告着即将到来的胜利。
朱元璋心中充满了决心和信心。这两年里,他日夜操劳,精心谋划每一个细节。从军队的训练到粮草的储备,从战略的制定到战术的演练,他都亲力亲为,不敢有丝毫懈怠。如今,时机终于成熟,他要率领这支大军进攻张士诚。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