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刚坐上椅子不久,王健君的双眼就牢牢地锁在了显示器上。
屏幕上是一旁论文——“众所周知,基于层次包围盒的光线追踪算法因其特性,无法完全发挥出GPU的全部效能。而经过优化的神经交叉算法虽有更优的GPU利用率,却往往无法很好适配CUDB的架构。基于以上理由,本论文旨在发展出一个基于主流平台的高效光线追踪算法。实现原理如下:……”
论文的字数不多,却格式规范,用词简洁,轻描淡写就实现出了一个管线效率远高于传统方法的光线追踪算法。
黑底白字的终端窗口似乎伸出了一根隐形的铁链,把王建君的脖子一点点拉向屏幕。直到终端窗口发出一声提示音,他才惊觉已经翻到了底部——作者的姓名以及致谢词映在屏幕正中:“作者:k12s_main_z28sW致谢:本论文是在用户名为zhao_gg的用户的指导下完成的。从课题选择到项目完成,zhao_gg始终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并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
“开什么玩笑?”王建君陷回椅子,不自觉地将身体佝偻成了一个奇怪的形状,看上去像一条被丧气熏软,强行依靠在椅子上的死虾。退出Vim后,他接着在路径下看见了一个编译完毕的动态链接库,于是点开了小赵的聊天窗口:“机器里面怎么有篇视觉论文,你干的?”
“王哥你也在看啊。不是我干的,是机器自己生成的。”
“自己生成的?”王健君狐疑,接着又问:“我们不是关了网络权限了么?”
“关了关了。我查过操作履历,那AI待在本地环境乖的很。我猜应该是……他拿本地语料生成的。”
“本地语料?测试环境里可只有基础语料,就算加上那些数学教材,也不至于生成如此有针对性的论文啊?”王健君思考片刻,大致有了猜想,于是问小赵:“……你小子是不是喂其他语料了?”
小赵的输入状态时现时消,过了十几秒才堪堪回复道:“是的……我昨晚把最近在看的CV论文也塞进去了。就想看看他能跑出什么内容……”
“你的意思是:AI在处理完了教材和论文后,不仅花一晚上就憋出一篇论文,还署上了自己的主机名?”
迅速打字的同时,王健君感觉脑海里的想法也像手指一般独立翻腾起来:一部分的他因见证技术进步而兴奋,可同时又期待那篇论文是一场空欢喜。等察觉到指尖都开始轻微颤动时,他用过去的经验告诫自己:眼前这篇论文极有可能AI是东平西凑,放正式环境根本跑不出来的玩意。半得半失的怅然感觉间,他问小赵:“……那链接库可用么?”
“你等等,我去跑跑看。”
15分钟后,小赵的聊天窗口抖动了起来:“王哥,我试好了。那论文和链接库都他妈的能用!数据和文章里标榜得一模一样,真的比传统算法快了足足三成!”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