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几个女同学说被日记者从后面扯辫子。日记者记得自己其实是想吸引对方注意,以便和对方聊天一起玩。又比如彭锦雁说日记者打她手臂。彭锦雁是个扎了左右孖辫的女孩。日记者记得,那时教数学的60多岁的黎老师,让日记者帮一下同桌彭锦雁,因为彭锦雁的数学实在太差了,几分十几分那种。日记者听进去了,往后教了几次。但那时他根本不懂怎么教人,教着教着,就急得拍她的左手肘、左手臂。他记得那时他坐左边,拍了她的手之后,她那本就不白的脸更黑了,什么都没说,只是斜看着左边的台角,不敢看他。
日记者只记得那么多。陈老师扭着他的耳朵:“好啊,我都不知道原来你做了那么多坏事。”然后开始了持续到下课的说教。日记者不记得陈老师到底说了什么,只记得自己一直泣,耳朵时不时被扭,“很痛”是那时的重要记忆。三好学生肯定没了。事后,日记者也没有去报复任何人,但不想再理那些人。放学后从教室一直到回家,他一直沉默。父亲看到他的眼睛,就说:“来下象棋吧,好久没下了。”日记者点点头,依旧沉默。下了几盘,他也赢了几盘,父亲就去做饭了。平时下棋,日记者基本都是输的。他还记得,三年级的考题好难,他有一科只有80多还是70多分。以至于父亲也认为三年级特别难,四年级又变得容易;而且从此之后父亲也会偶尔说起这个观点。
五年级时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日记者实在不记得他姓什么了,可能是陈。因为性格随和,看着就好说话,总会笑,给班里带去了新的舒适空气,也把同学们从陈婕仙老师的阴影中拯救了出来。
五年级时的体育老师姓什么,日记者不记得了。这个男老师戴着眼镜,非常年轻,估计就是现在大学生的年龄。也是很容易就和学生们打成一片。虽然长得不够高,但很壮,宽松的短袖运动衫偶尔会呈现肌肉线条。杨丰就很喜欢和体育老师聊天,好像哥们俩一样。体育老师还总和大家一起打篮球,凭着强壮身体,所向披靡。
日记者还记得去报名读书时的情景。那天父亲揣着户口簿,带着他去家对面的第三小学。教学楼前面的空旷草地,已经有几张桌椅。父亲走过去和坐着的老师报名学前班。这位老师问了一些情况后非常惊讶,特意问了几次,孩子到底够岁数没有?因为日记者从小就瘦弱,比同龄人矮一个头,更别说那小身板了。父亲带着不好意思、一再强调是够岁数的,就是发育不好罢了。老师仔细看了户口簿,也没再说什么。日记者还记得上学时,课室不够,他们这一班,只能等别人下课,才进去教室上课。有时干脆就是在草地上上课。
对于自己的身体,日记者很长一段事件都没注意。等到意识到自己特别瘦弱时,他在想原因。或者是早产儿?或者是家境贫困的原因。后一个原因,他自动忽略了,因为没法怨恨。至于是不是早产儿,他一直没有问父母。就怕真的是早产儿,那么依照父母的性格,问了之后,父母肯定更觉得自己对不起孩子。母亲曾经说过,她怀着日记者,肚子很大了,依旧在做工。平时都是清汤寡水的,更别说有什么补品了,有鸡蛋就很好了。
小学时每次交完学费,父母都会抱怨,这“杂费”真不少。
教室里面的墙上挂了多幅近现代名人画像,上部是头像,下部是他们的名言。】
【根据另一本所写的:冯菡,戴着眼镜,扎着小马尾的白白净净的女生,脸型瓜子型,怪好看的。五年级时被分到了(1)班,学习成绩年级里常年第一(四年级时年级只有一个班,分班之后学习好的大多在2班)。听说她的近视是天生的,她父母都是近视的。有一次陈婕仙老师觉得冯菡的作文写得很好,就在课堂上表扬并读出来。日记者没能记得完整句子,但还是觉得她写的开头的景色描写,完全可以作为小学语文中的范文例子。
六年级时,冯菡和陈妮妮比较要好。
日记者发现一件奇怪的事。在五年级之前,阿谭和冯菡的性格都没有后来那么外向;日记者甚至认为四年级时的阿谭比他还木呐。为什么五年级开始,两人都开朗外向了那么多?而且阿谭五年级开始,变得比较幽默了,反差太大。】
【对于自己写的文章被老师读出来,日记者只记得两次,都是在五年级。一次是钟石明那次,另一次是因为写实而被作为例子。文章开头没多久,就写家里吃完饭之后的情况。父亲拿报纸来看,母亲收拾碗碟。概括起来是这样,具体怎么写,日记者自己都忘记了,但语文老师觉得很写实。不过老师还点出一处,认为日记者闹了笑话。关于母亲收拾碗筷,日记者也不记得自己是写碗碟是“从大到小”收拾,还是“从小到大”收拾,总之被老师说他写反了。日记者事后认为,其实怎么写都可以,关键看收拾碗筷的母亲是怎么做的:无论大到小还是小到大,只要把小的放大的里面就可以了。】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