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顾梦睡得格外安稳,没有做噩梦,一觉睡到自然醒,格外舒畅。
起来时发现,黛玉已经出去了。
顾梦连忙在心中呼唤:【小蝶,你好吗?】
【我很好!
小梦,怎么了?】
【没事,只是怕昨日种种是个梦。】
【给老太太请安的时候,正好其他姐妹也在,我便和其他姐妹们一起上学去了。】
顾梦给老太太请过安后,就去王夫人那边。看到凤姐姐也在王夫人屋里,正和王夫人同两个下人模样的人在说什么事。顾梦请过安后,在旁边听了听,议论是一个名叫薛潘的表兄,仗着财势打死了人命,现在在应天府审理,舅舅王子腾得知了这件事,派了人过来商量,想要安排他来京城。还想细听,就被王夫人打发去上学去了。
到了上课地方,顾梦给上首的女先生拱手、鞠躬,并问候,女先生点了点头回应了他。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素服常衣仍不能掩盖其宛若清杨般的钟灵毓秀之气。
顾梦也被惊艳到了,愣了几秒,准备到空着的座位上去,然后转身的时候就被林妹妹赏了一记白眼。
几个姐姐妹妹虽然看到他过来了,想和他说话,偷瞄了女先生一眼,又忍住了,继续背诵《诗经》,很可爱,看看氛围,顾梦也老老实实,读了起来。说是读书,听着有点更像法师念经,应该说是吟唱。
陪读丫鬟,司棋、侍书、入画、雪鹃则陪坐各自主子一旁靠后的位置。顾梦自己的陪读丫鬟是一个挺秀气的小女孩,名叫茜雪,就是有一些弱气。
念了好一会儿,看他们已背熟了,女先生开始逐字逐句讲解了一遍。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乃是起兴之语。
蓝天之下,青青的草地,麋鹿们一会儿吃吃青草,一会儿呦呦叫着和其他鹿儿。
这是一个悠闲和谐的景象。
同时我们读书还要从历史背景中看到其他一些东西。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写道“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那么为什么古代,要用鹿来指代天下权柄呢。这是因为在周朝,天子和诸侯会猎的时候,作为天子的周王,要先射,而且要射中一头鹿。然后其他的诸侯和大臣才可以开始去狩猎。后面的宴会上还有分肉给诸侯的仪式,也就是飨礼,从而宣示天子权柄。
而《史记·秦始皇本纪》也写了一个有关于鹿的故事: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也就是指鹿为马的典故。那为什么选择鹿来试探呢?一是因为就如前面所言,当鹿和天子联系在一起,就有了权柄的意味,赵高目的就是为了向群臣试探他们心里权柄归属。二是因为,鹿在古时候很常见,有时候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春秋·庄公十七年》载:“冬,多麋。”杜预注:“麋多则害五稼,故以灾书。”而马和鹿都如此常见的,赵高自然不可能认错,群臣不可能认错也自然知道赵高不可能认错,但是畏惧赵高的权势滔天,纷纷要么沉默,要么跟着赵高指鹿为马,而那些坚持原则的都被暗中除掉了。赵高通过这场指鹿为马的戏,向群臣和二世展示了他的权势,从此一手遮天,再无忌惮。
而本诗描绘的场景,就是天子宴请臣子的场景。按照一般的情况来说,平民看到鹿第一想法是猎而食之,然后拿鹿皮卖一笔钱。贵族则是杀之,不使其多则害五稼。所有鹿看到人应该是警惕的,但是为什么鹿能这么悠闲呢?因为这是在天子的庭院中。
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
孟子借《诗经》中另外一首诗《灵台》,谏言梁惠王单单是拥有这些事物,并不能说明具有贤良的品质,只有也能向文王学习,做到与民偕乐,才能称之为真正贤者。
鹿的第一层意象,既权柄。第二层,取自鹿,温顺的脾性、敦厚的体态、和善的心性,取其仁厚之意。第三层,诗仙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的诗句,则是鹿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表达归隐山林之意。
本诗主要取前两层,既恩威并施展之意。
那么这首《鹿鸣》中,天子是如何与臣民同乐,恩威并施的呢?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自古以来礼和乐常常被放在一起。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
这个礼便是,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描述的便是显示音乐到了从引子部分(鼓瑟吹笙)过渡到呈示部分(吹笙鼓簧),鼓簧,表现是这部分笙开始独奏,吹笙管振簧片的状态,仪式要正式开始了),在这个时间点,天子命人把装着赏赐之物的箩筐抬给群臣(承筐是将)。群臣表示谢意谢恩,称赞君王仁厚(人之好我),然后天子勉励群臣以后要努力展示所长,周密行事(示我周行,周,密也)。朱熹的解释是,群臣认为我待他们仁厚,非常敬重爱戴我。示我以大道。(周行,大道)
接下来是宴会第二个阶段: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