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微亮,院中的公鸡辛勤工作,一大早便扯着它的喉咙歌唱。
王晟再被公鸡吵醒后就毫无睡意,于是起床,先是从水缸里掏出清水洗漱一下,后又在院中快走运动。
经过几日的休息,王晟感觉身体好了许多,过阵子可以尝试一下更多的健身方式。刚好热身结束,翻起《三字经》阅读。一晚过去,细微的知识点已经遗忘,复读几遍,再默背,一回神,天已然大亮。
用完朝食,王晟与王文秋父子二人就提着所需物品,前往镇上。
清河镇,距离王家村相隔数十里,加上王晟的身体刚刚恢复,王文秋便做主掏了两文钱,坐了村里一户人家的牛车。
这户人家是外地来的,早年逃难来到王家村,家里中有酿酒的手艺,又有点门路,定期要去清河镇的饭馆交货,再购买些原料。这也是赶巧,那户人家装完货后,后边木板还有空余,这才坐下。
“文秋哥,你又去镇上卖山货啊!”
陶大聪招呼道,又让王文秋坐到他的身边。
王文秋点了点头,顺势坐下。
“之前听说你那小子快不行了,今天一见还好,精气着呢!看来是村里那些八婆胡说八道。”
“是昏迷了一阵子,前几日醒了。”
王文秋跳过这个话题,说道:“大聪,你知道镇上哪些地方买这纸笔更实惠些吗?”
“要我说的话,没有比雅墨堂更好的去处了,但你要追求实惠的话,还是清清书肆吧。”
“这有何说法?”
王晟在后座听到陶大聪这么说,忍不住问道。
“雅墨堂是附属于江南地区姓钱的大商人钱多多名下,这用料与精细程度自然是我们本地所有的清清书肆无法匹及的。清清书肆的话,是我们刘知府,刘大人,上任后开设的本地书肆,价格低廉。”
“多谢大聪。还是你来往镇上,才能了解到这么多消息。”王文秋感谢道。
王晟所用的《三字经》,是王文秋早年间帮村中逃难而来的读书人起了屋子,王晟抓周,这位读书人送来的书籍。时局稳定后,这位读书人就搬离王家村,去往何处也无人知了,王文秋才有此问。
陶大聪拜了拜手,“客气了客气了。”
这路程徒步漫长,坐在牛车上交谈,没过多久就到镇上。
城墙外形没有高大峻峭之势,相比于王晟以前看到的城墙还要矮小,斑驳的城墙上爬满了藤蔓和青苔,石灰早已褪尽颜色。门口站着两个衙役,检查来往的行人。
镇中的住户有专门的票籍可以通过,外面来的行人、商户与农户,则到另一处等待排队。今日沐休日,周围有许多的村庄都来清河镇上买卖物品,鸡鸭锁在笼中“叽叽”“嘎嘎”的叫着,热闹非凡。
等排到王晟的时候,大概过了两刻。等衙役检查过后,三人进入城门就分道扬镳。陶大聪赶着牛车前往饭馆,王文秋与王晟父子两则先前往集市,准备趁着人多卖点山货。
清河镇的集市人头攒动,声音嘈杂,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
仔细一听,原来是一些人在卖着沉甸甸的铜锅和铁锤等工具,不时传来清脆的敲击声和喊声。还有些人在摊上摆自家蒸煮的食物,种类繁多,闻这味道,就知道吃起来滋味不错。
在这样的集市里,烟火气息和芳香味儿交织着,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热闹与丰富,也把他们给凝聚在一起。白天的阳光透过树梢,照耀了这个角落。
王文秋与王晟父子俩走了许久,才找到一处合适的位置,摆上自家的山货。周围都是卖生菜之类的,和着这自家的菌菇、野果、野菜等山货好卖。王文秋摆好山货就往那一坐,犹如老僧入定,一动不动,只有人路过此处问了才说价格,语气也是不冷不热。
王晟看见王文秋这么卖货,围观了周围的人如何售卖,就开始呦呵道:“卖山货嘞!卖山货嘞!”
“这怎么卖?”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弯下腰,在摊上翻找着,拿起栗子问道。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