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世界的终结有过诸多幻想,灭世的预言一再出现在各地的神话中,但没有一个幻想,没有一种预言,能猜到世界溺于白色的狂沙。

沙从黑色的深渊现身,它的纯洁胜过初雪,它的浩瀚甚于汪洋,水之广沛,聚则成洪,洪之奔滔,汇即为海。伴随着全球性的地震,白沙降临人间,毁灭和死亡与之俱来。

白洪之初,各国都在召集专家寻找对策,政府、军队、科技企业倾其所有投入其中,辰虞供职的彼岸公司也是如此。他和大批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被调往琴湖的实验室,试图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浩劫中贡献一份力量。

人们想要搞懂三个问题,首先是白洪究竟是何物,其次是白洪的源头在哪里,最后是有没有手段可以遏制白洪。

辰虞的领域属于第一个问题。

在白洪淹没琴湖之前,辰虞和同事们已经有了些成果——白洪的本质是微观单位的聚合体,每颗沙粒在显微镜下都是数以万计的细胞单元,不同类型的个体的外表大相径庭,但都有辐射状的触丝,因为这种多样化和藻类细胞相似,所以它们被命名为“白藻”。

当数量稀少时,白藻只能依靠静电力和范德华力维持沙粒的形态,然而一旦处于某些频段的电磁波照射下,它们会立刻缠抱,数千根纳米尺度的触丝扭成一团死结,像这辈子不打算分手了。触丝的连接原理是电磁力,足以支撑白藻组成从几十厘米到上百米不等的聚合物,这就是结晶树的来源。

在更加深入的细胞分子学层面,白藻则表现出让人震惊的性质:它们不属于碳基生物,其细胞膜是硅碳化合物,内部的液体环境也和动植物细胞大相径庭,辰虞对细节不是很了解,只记得一次部门间的会议上,一个小组带头人形容为“像炼化过的石油”。

白藻大部分时间一动不动,仿佛假死,连新陈代谢也没有,即使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模拟了各种环境,人们仍然无法掌握白藻的生命周期。主流的猜想,是白藻在地表呈现的形态并不是自然的,在几十公里乃至几百公里深的地壳之下,在极高温和极高压的作用下,白藻的细胞液将变为半胶质,甚至部分结晶化,届时它的细胞器才会成形,各种生理活动才能正常显现。

人类曾通过无数钻井开采了上百年的石油,却不曾想过,在价值连城的油气资源下,竟藏着这种诡异的生命。

对白藻属不属于自然生命,学术界爆发了一次短暂而激烈的争执,即使是世界末日,科研的严谨性也没有被丢掉,那也是人类在科学上最后一次深入探讨。作为最前沿的参与者,辰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白洪个体几乎满足了生命的一切要素:与外界隔离的内环境,犹如停滞但确实存在的信息/物质-能量交换,它可以繁衍,可以主动行动——如果连拥有这些特点的东西都不算生命,辰虞也不知道什么才算了。

然而,他就是觉得诡异,每次看到屏幕上那些白藻的放大图,看到它们完美纠缠的形态,即使和千万个同类组成晶体,也永远遵循统一的拓扑结构,其精准连他们在实验室里制造过最先进的纳米机器人都远远不及,辰虞都会后背浮起一阵无法摆脱的恶寒。

彼岸公司的核心业务就是医疗纳米技术,辰虞的专业背景则是研究纳米机械和细胞的交互方式,他见过国内外许多项目,没一个能赶得上白藻,但这种充满设计感、完全为了效率而存在的生理结构,仅凭自然选择是很难诞生的。

这些白藻,在辰虞内心隐约的直觉里,是人设计的。至于是谁设计的,又是谁散布的,辰虞无从猜想,那些疑问就像思维里的黑洞,让他无法直视。

他没把这种想法说出口,尽管他敢肯定不止自己一人这么想。

在他们争分夺秒的期间,白洪仍在蔓延。

白藻的质量和数量都巨大得匪夷所思,远远超过了地球上所有碳基生命的碳基质总和,而能够为白藻提供主要元素的基质岩和酸性岩可以延伸至地壳下几十公里之深,一些人怀疑这东西的老家可能直达莫霍不连续面,靠着地幔的热能繁衍生息。

就算到了环境极端差异的地表,白藻的进化也比人类想象中迅猛得多,世界各地很快传来发现活性白藻的报告。仅仅几个月,白藻就出现了适应低压低温环境的演变,还能直接从光照获取能量。即使在不施加任何影响的普通样本箱里,它们也可以自发组成聚合体,并且吞噬分解周边能触及的各种物质,而在聚合体内部,新的白藻源源不断地诞生,或者说,被组装出来。

这一事实给了全人类当头一棒,人们曾寄希望于靠核武器封堵住白洪出现的裂口,就能阻止或减缓白洪蔓延,但如今白藻已经可以在地表自行繁衍,也就意味着只要地表还有一捧沙子,它们就永生不灭。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