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要走上人生巅峰,需要有无数的人在前面为他当铺路石,他只有站在这些人的肩膀上,才有可能从拥挤的人群中杀出一条血路,从而坐上高高在上的皇帝宝座,其中,秦王嬴政这个角色必不可少,没有这位雄才大略的仁兄一统六合,就没有刘邦后来开创汉朝的故事。

经过纷纷攘攘几百来年的诸侯割据局面,老百姓已经不堪重负了,迫切渴望有一个强有力的猛人来改变这个现状,以恢复天下秩序,让人民重新安居乐业。

谁来完成这个任务?唯有秦王嬴政,只有他有这个条件。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在雍城蕲年宫举行成人礼,标志着长成熟了,可以执掌国家大权了。年轻的嬴政迫不及待地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这一年他二十一岁。

当他目视前方时,有三座大山无情地挡住了他前进的步伐。一座是他的母亲赵姬,一座是他的仲父吕不韦,另一座是自诩为他假父的宦官嫪毐,这三人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不说,还把持朝政大权,这三个不铲除,嬴政就是一个傀儡。

年轻人就是敢想敢干,还展现出了高超的政治谋略和强硬的铁腕手段,嬴政先后斩杀了叛乱的嫪毐,逼死丞相吕不韦,送赵姬回后宫养老,开始全面主持工作,他的时代来临了,天下的一切大事他说了算。

一个好汉三个帮。嬴政虽然掌握有号令天下的最大权柄和富甲天下的财富,又拥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但单枪匹马是玩不转的。

那谁来辅佐年轻的嬴政?

一大帮人朝他缓缓走来,武有王剪、王贲、蒙毅、蒙武、李信等人,这些都是身怀绝世武功,都是杀伐果断、出手狠辣,让人闻风丧胆的杀人狂魔,文有李斯、尉缭、姚贾、冯去疾等人,这些人都是饱读诗书,腹有韬略,善长理政,精于权谋,厚黑学烂熟于心,搞起阴谋诡计来个个都是狠角色。

这些人在历史有这么大的成就,一是在感谢自己不懈的努力;二是要感谢秦国这个强大的平台;三是要感谢秦国唯才是举的人才环境;四在感谢秦王嬴政这个野心勃勃的家伙。

这里要隆重介绍下两位读书人,秦王嬴政消灭六国,一统天下,这两位功不可没,不得不提。

一位是李斯。

李斯何许人也?战国末楚国上蔡人,年轻的时候在郡里当小吏,过着朝九晚五的公务员生活,闲暇时经常同自己的儿子牵着自家的大黄狗到野外遛弯,日子过得波澜不惊,岁月静好。可这样的生活不是李斯想要的。

一天,他看到厕所里有老鼠在吃秽物,每当有人或是狗走近的时候,就惊慌恐惧,四处逃散。而当他走进官衙粮仓,发现里面的老鼠却心安理得地吃着囤积的粮食,却用不着忧虑人和狗的接近。

于是李斯有感而发说,一个人的能干或不能干,就像老鼠一样,得看处在什么环境了。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选择大于努力,个人平台很关键。

在那风起云涌的时代,外出建功立业是无数年轻人的梦想。李斯决定辞去工作,背起行囊,辞别父母妻儿,外出寻找机会。

当时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在齐国的“稷下学宫”开学讲课,传授儒家思想。

荀子是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在社会上很有影响力,先后在齐国、楚国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因不善于周旋于权贵之间,仕途不得志,叠加年纪大了,干脆辞官出来开办学堂,传播儒家思想。

因他名气非常大,前来学习的人很多,李斯成了他们中之一。

在开学仪式上,荀子按惯例要给学生讲第一堂课,按惯例要询问他的学生,你们要学习什么?学成后想做什么?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他要学习帝王之术,学成后辅佐君王治理国家。

这人口气好大,有志气,荀子满意地点了点头,他就喜欢这种有理想有志气的学生。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要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帮助各诸侯国王治理国家。

荀子记住了这个学生的名字,他叫李斯。

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先生,你说人性是“恶”的,而不是“善”的,我对这个感兴趣,学成后我要著书立说,教君王如何处理好同臣民之间的利害关系。

这个学生志向也不低,荀子又满意地点了点头,人性本恶是他大力倡导的观念,需要更多的人来研究它,宣传它,使之发扬光大,才能后继有人。

荀子也记住了这个学生的名字,这就是我们要介绍的另一个读书人,他叫韩非子(约公元前280~233年),后人称韩非子或韩非,战国时期韩国人,为韩国公子。

李斯和韩非就成了同班同学,经常在一起探讨学习问题,彼此关系非常好。

由于前来学习的人太多,平时的教学都由荀子已培养出来的学生完成,故荀子同学生接触不多,更不用说记住他们的名字。可对李斯、韩非俩人的印象较深,在毕业之际,就把俩人叫到自己办公室,一方面想检验下教学成果,一方面临别之际,对学生说些勉励的话。

一阵寒暄过后,荀子首先问李斯,你毕业后要去哪儿谋生?

李斯说,感谢学校和老师对他的培养,也让他渡过了难忘的学生时光,他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去秦国寻找机会。

在他看来,一个人最耻辱的莫过于身份低贱,最悲哀的莫过于处境穷困。他之所以这么远来求学,就是想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创建属于自己的事业。

现在各国诸侯都在争取时机,希望各自成就大的事业,这给咱们这些读书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尤其是秦王更是野心勃勃,对人才非常渴求,他决定到秦国去碰碰运气。

对李斯不回到家乡楚国而去秦国,荀子并不意外,自己年轻时同样是同游列国,哪儿能落脚就到哪儿。只是问了一个最关心的问题,你是学习帝王之术的,如何用所学知识帮助秦王?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