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清晨的帷幕在一层薄雾中缓缓拉开,薄雾中还是一片青蓝色的混沌之光,笼罩着天地。
远处的天空还泛着鱼肚白,历志丽就听到大姐家里有人走动的声音,她轻轻的打开门缝,看到大姐已经梳洗完毕,提着菜篮子出门了。
职工楼到菜市场大概是骑车10分钟的路程,大姐蹬着26圈的自行车很快到了菜市场,她需要采购一天所需的食物。
菜市场不大,但只有早市,且人群聚集,就显得特别的热闹。
这里贩卖东西的大部分都是当地的农民,他们把自己家里舍不得吃,舍不得用的,认为最好的东西拿到这里来售卖。希望厂矿职工能出个好价钱,再用钱购置家中必需品。
只有猪肉,香料,点心和早餐这些比较奢侈的食材,才有开门做生意的商贩在操持着,收入也可观一些。
农民把自己种的蔬菜,水果,大米,鸡蛋,鸡鸭,或者晚上连夜捕捞的鱼虾,直接放在铺着塑料编织袋的地上,摆的整整齐齐。
他们有的蹲着取货,有的整理自己的商品,有的站着抽着旱烟张望着,有的热情的招呼着来来往往的人群。
厂矿职工陆续来到菜市场,农民黝黑皱巴的脸上挤着怯怯的笑,连带着自己和商品等待着职工们的挑选。
在农民的眼里,厂里人都是端铁饭碗的有钱人,在不知道如何与对方攀谈的卑怯中,夹杂着讨好的眼神。而在厂矿职工的眼中,农民是一群少有文化,贫穷落后的当地人,只能靠种地为生,被统一称为老乡。
在菜市场里,厂矿职工是傲慢的,自信的,与农民有阶级区分的。但是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大部分的工人和农民最大的区别是,大家劳作的场所不同而已。
农民是在田地间辛苦劳作,忙碌一年还可能食不果腹。而工人们在嘈杂和闷热的车间辛苦工作,一个月下来,到手的工资也只够全家基本的开销,日子也过的紧紧巴巴,不得有任何的铺张浪费。如果是单职工家庭,那就更艰苦一些。
但是,厂矿职工任何时候都会把自己穿戴的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不仅仅是生活品位的需要,也是身份象征的需求,这是最后的体面和倔强。
在菜市场,厂矿职工精心挑选着食材,老乡热情招待着,开始了今天的第一轮小型谈判:讨价还价。
厂矿职工希望用最少的工资买到最好的,最便宜的东西,如果获得一些搭赠,那就更加划算了。而老乡,指望着对方是个好说话且大方的主,还一个合适的价钱,卖个好价钱。然后用这些钱换取生活必须的盐巴,肥皂,药品之类的生活必需品。
如果卖的好,能称上一斤肥膘肉,或者给孙子买上一块蛋糕,点心,那就是最开心的事情了。
在菜市场,充满了嘈杂的攀谈,谈价,抱怨,争论,示好和谩骂声。其实,这就是两种无奈生活的综合交响曲。
为了生活,职工和农民在各自的领地争取最大的利益,也迫于生活的无奈,大家只能在不断的交涉和妥协中寻找到自己能接受的平衡点。
只为同一个目标:日子能继续过下去。
大姐历志华是一个严肃,寡言的人。她很快来到菜市场,选中了自己要买的食材,询问了价格后,只问了一句:还能少点吗?农民诉苦道:“种菜不不容易!为了菜不长虫,要天天杀虫,只用过草木灰,不打农药。”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