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老师回到小屋洗漱一下,又回到办公室正常上班,就像平常一样。王

校长一到校就问:

“材料搞好了吗?”

“搞好了。胥老师来帮我完成的,已经交给葛校长了。”

王校长掂了掂那一大叠表格,感叹道:

“我一天一夜也完不成。我根本就不会写总结,所以一直教数学。”

写完总结的第二天晚上,小林早早睡了。梦里他见到自己还在办公室忙碌,这回是在画家访线路图,填写学生家庭成员关系图。一觉醒来,他就在心里拟好了当天家庭作业的题目:

“告诉老师—我的家在哪里。”林一林要对本班学生做更加详细的了解。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才能教之佳。

5.学校壮大

葛校长下午从县教委回来,高兴得像个孩子。他同时带回来三个好消息:“教委同意学校新建六间教室,同意自聘三位教师,我们是普九扫盲双先进单位。你们没有看到教委梁主任是多么高兴啊。他说如果全县都像我们柳青乡这样雷厉风行闻风而动,我县两基工作肯定能提前接受省市验收。他说‘我们柳青乡’,你们听到了吗?多么亲切啊。”话刚落音,葛校长就急切地寻找王校长:

“你赶紧去找瓦匠,找木材厂,马上我们要盖六间大教室。县里全额拨款,我马上去找乡里杨书记,再要一点配套资金。向领导多汇报,争取经济和舆论上的支持。《人民日报》明年春天要来两名记者。县委、教委都派人陪同。”葛校长显然过于激动了,连泡好的茶也没喝一口,就夹着人造革皮包快步向乡政府走去了。

趁着葛校长高兴,林老师悄悄问王校长:

“葛校长的铁锅买到了吗?”

王校长就追着问葛校长:“葛老师,你上次讲买锅的,买了吗?”

“买了。可惜放在客车顶上,下车忘了拿了,被带到古河去了。我急得跑到杨书记办公室给古河镇打电话,等到镇里人跑到车站,那辆客车又开回县城了。现在锅放在车站售票处那儿。还不知道是不是摔坏了。”

“那我们要去县汽车站找回来吗?”王校长问。

葛校长说:“你赶紧去吧。现在就去。”

那时候柳青汽车站还在乡政府的西边,车不到站是不准停的。所以从小学坐车很不方便。上车要往西头队走,下车要往东头队走,才能到达学校,步行要走一两里路。尽管这样,在傍晚的时候,整个柳青街道的人都看到,王校长头顶着一口黑色的大铁锅,手扶着锅沿,精神抖擞地走向小学。走几步要把锅前沿抬高一点,不然就挡着了他一贯不好的视线。整个街道的人都认识王校长,有的朋友跟他开玩笑:“王校长,是不是家里锅被老婆砸碎啦?”

王校长用他特有的声音响亮地回答:“这是帮林老师买的!”

有了锅,但灶还是没人修。铁锅就放在林老师的小屋里,塞在三拿木床的下面。宏观上看,林老师不仅睡在床上,也睡在锅上。

一天晚上,小文队的刘老师来了。还拎来了一大桶黏土。老人家先把铁锅拿出来,将锅沿朝下扣在灶眼上。

“林老师,你到办公室去拿一根粉笔来。”刘老师说。

旋即,林老师便把粉笔递给了刘老师。刘老师顺着铁锅的沿口画了一圈。王校长量的尺寸比较精确,锅比灶口稍大了一点,这样在灶台沿口糊上一些黏土,再把锅放上去就行了。不过,因为土灶年久未用,灶身开了许多裂缝,刘老师细心地用黏土把裂缝内外都填抹平实了,一桶黏土正好用完。看着新锅,刘老师在锅里放了一些水,在灶膛里烧了一把火,待水热乎了,刘老师就卷起一个稻草把,顺着锅壁反反复复地摩擦起来。一会儿,热水就变黑了。刘老师舀干了脏水,又放些清水,如此循环,洗了四五遍,铁锅终于清爽了。

“如果有菜油,可以倒一些在锅里,烧到沸腾了,涂满整个铁锅,这样既干净,将来锅也耐用。听说这锅是王校长用头顶回来的?”

“这锅的来历就长了。”小林笑了。但他不想把那么长的话都说出来,他本就是个不善言语的人,好在刘老师也没有追问。

田敏和小伙伴送来的煤球当天熄灭了,煤炉自然空荡荡地放在墙角。借着去送煤炉,小林老师想到供销社去买一些煤油和菜油。因为经常停电,还因为刘老师说新锅要用热菜油涂一遍。

田敏的姐姐田惠在供销社当营业员,林老师是认识的。

“你好。我想买一斤煤油,再买一斤菜油。”

“你是林老师吧?你好,没有菜油,煤油要票。我可以给你先打半斤,你以后把票补给我就行了。”田敏的姐姐笑着说。

“谢谢你的煤炉和煤。”小林老师的脸不知道为什么红了。

田惠长着好看的圆脸,是城市户口,这在柳青乡是不多见的。

“不用谢的。我们也没有煤了。如果有,肯定让田敏带去了。她很喜欢上你的课。她的字现在写得好看多了,现在她上学更用心了。这都是林老师教得好。”

林老师的脸更红了。

田惠说:“煤油放在什么地方呢?我这里也没有空瓶子。以后打煤油要自己带瓶子来。一次最多打一斤,都是凭计划供应的。”

“好的。那我过几天再来。”林一林不知道买煤油这么麻烦。

林老师脸上发烧,心里想不能再来了。他不习惯与女孩子交往,虽然田惠比他大好几岁。

柳青小学的新教室动工了。除了干活的泥瓦匠,还有看热闹的附近乡亲。他们都说,一次盖这么多房子是头一回看到,这都是葛校长的功劳。是葛校长工作有方,受到了上级的表彰。新教室就建在老教室的东边,为此村里特地给小学又划了一块地,校园的面积有原来的两倍大了。

建房需要泥土,工匠们群策群力,把教室正前方的小水塘挖深挖大,有了泥土也有了新池塘,建筑工地的用水也方便多了。老师们后来在池塘里放了鱼,种了莲藕。

六间红砖大瓦房的木料、水泥、石灰、砖和瓦都费尽了周折,葛校长东奔西跑,四处求人,总算置备差不多了。但是,红砖是绝对紧张的物资,有再多的钱也买不到,交上钱的人要等半年以后才能取得货。葛校长神通广大,加上又是建校用材,居然把六间屋的红砖都买到了,而且是四轮拖拉机排着队送过来的。

到桃花盛开的时候,新房完全盖好了。一敞六间,分隔成三个新教室。教室前面还有宽阔的走廊,人们连看也没有看见过。有了新教室,就会有新学生,当然更要有新老师。辅导区召开了专门的会议,首先让向前小学、三元小学、绿石小学的校长参观新教室,然后开始谋划调人的工作。最终达成一致结果,绿石的花校长调到柳青小学来任教导主任,三元毕校长的女儿毕新花,已经办好顶替她爸爸公办教师的手续,也直接到柳青小学来任教了。葛校长还计划在新学年开办学前班,要聘用一位幼儿老师。葛校长特别提出:“小林老师工作积极主动,任劳任怨,从不叫苦叫累。开学以后任教导副主任,并从农科队小屋搬出来,搬到腾出来的一间旧教室里住。旧教室本来是两间,另隔一间出来做学校图书室兼保管室。”

1982年8月下旬,小林老师到校的时候,看到他的新宿舍里站着一位陌生人。细细长长的个头,笑眯眯的。他主动自我介绍:

“我叫梁仁好,是这学期调到这里来的。”

林老师从说话口音听出他是外地人,看到地上的网兜里有瓷盆等洗漱用品,另一只网篮里装有一公一母两只鸡。

“我是下放到这儿来的。老家在肥东梁园。”林老师听罢点点头,“我们俩人住在一起。可以吗?”

“可以。我一直都住在农科队,今年刚搬到这边来。”林一林欣喜自己终于有了伙伴。

两个不太喜欢说话的人,对话到此结束,各自收拾整理物品。这里成了两位住校老师的宿舍,农科队的小屋成了他们的厨房。

林老师天天盼着梁老师说出杀鸡的话,但他一直都没有说。那两只鸡养在厨房里,梁老师用带来的一些秕谷喂它们,喂了一个多星期,等两只鸡认识自己的窝时,梁老师把它们放到了校园里。农科队灶屋破旧的木门任凭两只鸡自由出入。

小林老师实在忍不住,有一天吃过晚饭,问梁老师:“这两只鸡,你一直养着吗?”

“嗯,我们要把它们养大,养到母鸡生蛋。”

小林老师心里想,还是梁老师有发展眼光,鸡吃了就没有了,这样养着,鸡蛋可以做菜。母鸡在一个月后,终于生蛋了,每天生一个,等累积到十多枚鸡蛋的时候,梁老师也没有说拿它做菜。

林老师不好意思再问,每天只能吃点蔬菜,实在没有菜的时候,就用酱油伴着开水吃饭。这已经是很好的条件了,想当初,自己吃饭没有着落,先是像化缘的和尚,挨着到贫穷的民办教师家吃派饭,后来到小窑场搭伙,吃了上顿愁下顿。现在虽然清苦,但吃饭有了地方,三顿都有着落。为什么还想着吃鸡、吃鸡蛋呢?

直到有一天,母鸡不下蛋了,而是蹲在它下的蛋上面。梁老师才说:“母鸡要孵小鸡了。我把蛋都拿来放在它窝里。我们会有很多鸡的。”他脸上现出了少有的灿烂的笑容。

林老师心里想,母鸡要生蛋孵小鸡,那要公鸡干什么呢?那一年他还不到二十岁,真的什么也不懂。梁老师比他大六岁,有知青下放独立生活的经验,知道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重要。

刚开学的时候,三元毕校长的女儿就来上班了。但她一直都是回家的。直到立冬的时候她才不好意思地说:“我实在跑不下来了,从这里到三元好

远。”原来她家住在三元那里,挺远的。

“我中午跟你们搭伙,我烧饭烧菜。可以吗?”毕老师问。小林老师和梁老师都没有吱声。

王校长说:“我看可以,你两个光棍,有个女老师帮你们烧烧煮煮挺好的。”梁老师说:“听王校长的。”林老师还是没有表态。

“林老师肯定同意的。”王校长说,“毕老师比你大一岁,是你姐姐。”

“我负责烧饭炒菜,林老师负责洗锅洗碗。”毕老师笑了。她是个大大咧咧的姑娘,一笑脸红扑扑的。

林老师也笑了:“好,我同意。有个小姐姐,挺好的。”

学前班新来的田老师是学校自聘的,属于民办教师。她的家在田冯队,离学校比较近,上下班很方便。学前班首次招生,幼儿不多,学校配了一架红木风琴。费老师会弹,田老师就拜她为师,很快就学会了。林老师也会弹风琴,是在中等师范学的。因此,学校的音乐课由费老师和林老师教,因为只有一架风琴,哪个班上音乐课,就叫力气大的四五个孩子提前抬到那个班去。风琴正常放在幼儿园教室里。

新学年,校园面积扩大了,学生人数增多了,老师也增加了。用葛校长的话说:柳青小学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