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山东布政司,青州府东北。
寿光县,广陵镇,黑塚村。
听得一片锣鼓响,三四匹马闯进村子来,还没来得及下马,马背上的人就开始高声大喝道:
“捷报,徐家徐正卿高中今科殿试二甲进士第三十二名,快请徐家老爷子出来。”
连续叫了几声,村子中、田地里,几乎所有的人都已经知晓,纷纷迎出门来围观。
一个由几间草顶泥砖屋组成的院子中,跛足老汉听见捷报,也赶紧迎迎了出来,朝几位报录员说道:
“诸位快请进来,到屋里休息一下。”
罢了,又朝站在门口的两位儿媳叫道,“你们还愣着做什么,快快进去备茶。”
跛足老汉正是徐正卿的父亲,名字叫做徐开地,王氏和李氏应声,赶紧去了。
报录员勒马在院前停住,徐开地已经迎上来,帮着他们把马牵进院子,拴在草棚上。
“原来是徐老爷,这份报贴你且收好。”
这些报录员在徐正卿中举之时,已经来过一次,自然轻车熟路,也认得人,当下便将一个檀木盒子呈递上来。
徐开地开怀双手接过,转头递给了王氏,让她拿回家中,升挂起来,自己接过大儿媳李氏手中的茶水,招呼几人在院子中的石桌上坐下。
正说话间,村里的邻里围将上来,簇拥着恭喜。
先前虽然大家都对此消息有所耳闻,尤其是在王氏回来后,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但人们心中,始终还是有些疑虑。
加上,在明朝世袭军籍入卫所为兵,并不是一件值得光荣的事情,很多民籍的女子,都不想要嫁与军户人家,尤其是需要应役的兵丁。
大抵是因为在卫所中需要负担的耕作任务太重,太过辛苦。
徐家老爷子和徐正保都是受此偏见牵连,到了二十五岁才娶了妻,本来大嫂李氏是和丈夫徐正年一起,去了服役卫所那边住的,这也是听到了消息,才赶回来。
他们这个村子中,没有什么军户,自然也不会知道,其实明代军籍科考能够榜上有名的其实不在少数,这下见到官府的报录员又到家里来了。
纷纷把家中余出来的酒肉送上,话还没来得及说几句,却也未来得及让自己孩子去问徐老爷子要喜钱,紧接着,二报、三报也到了,还送过来了一个牌匾。
上面写有“进士之家”四个大字。
吵吵闹闹中,外头又来了几匹马、骡,大多驮着米粮、白酒、家禽之类,这是镇上的富户送来的。还不到半个时辰的时间,就挤了一屋子的人,就连外头茅草搭的棚都坐满了,仍止不住客。
自邸报传到青州府那日开始,他们这个原本毫不起眼、有时候还要被埋汰几句的院子,就成了整个镇子,甚至整个州府最为瞩目的地方之一。
富贵人家、乡里、亲戚送来的鸡鸭鹅等家禽,家中的鸡棚都已经塞满,一天宰一只都吃不过来,也有送来银子、田产的,而且还让他们一定要收下。
徐家也因此发了一笔小财,喜钱之类的,也毫不吝啬,王氏等人早已经备好,一一分发下去。
外边依仗队伍的敲锣打鼓声音也逐渐近了,两队身着喜庆红布衣衫的仪仗队伍,列成了两排,走在前头。
中间四抬大轿扛着的就是新科进士徐正卿,后方还跟着两队正规的步卒。
他离京以后,乘坐漕运货船走了半程,进入山东布政司地界,又换了知府派来,专门迎接贵人的船舶。
到了青州府知府官衙,和张邦彦两人被留下,在城中又跨马游行一天,今日回到县里时,还被劝着游行了一天,整个流程下来,到今日已足足耗费了六天时间。
这个时候,徐正卿腿上的伤已经好了大半,几天“应酬”下来,没回到家前还好,当看到家门后,他却有一种说不出的疲惫感。
硬着头皮,走出轿子,在众人的簇拥声音中,礼官再点燃鞭炮,护着他走进了院子。
大哥膝下的两个孩子,过来叫了他一声“三叔”,徐正卿应了一声,拍了拍他们的脑袋,把他们让到旁边,来到父亲的面前,认真作揖深深拜了一礼。
这位当初被水贼用长矛刺穿小腿,都未曾流过一滴眼泪的铁汉徐开地,按下心中的不悦情绪,眼中几乎压垮泛出泪花,赶紧往前几步,将他扶起。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