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州城东,梅墟镇。

远处有小桥流水人家。晨雾中小镇的轮廓若隐若现。

贾蔷站在岸边,前方的甬江一路奔腾不息,直入东海。远处传来潺潺的水流声和早起渔民的交谈声。

梅墟是明州东部的千年古镇。

史载,“梅墟始于东汉初,南昌尉梅福,系九江寿春人,因反对王擅权,弃官隐居至此地,率民众筑塘,保禾苗灭蝗,功绩显著,为后人敬仰,立庙祀之,并以梅姓及当地的集墟而命地,故名梅墟。”

这里曾被誉为“鄞东第一商埠”,人杰地灵,《三字经》作者王应麟便是梅墟人。

“为什么选在这里制冰?”贾蔷轻声问道。

身着灰白绸布纱裙的安薇立在一旁,道:

“少爷,此处位置极佳。明州城中对冰块需求最大。从梅墟搭船运冰,不过半个钟头便可抵达三江口供应各大食肆。此外甬江对岸便是浙东最大的海鲜集聚市场。每日远洋捕捞而来的渔船,对冰块需求极大。

再者此处乃是市郊,人工土地价格低廉。”安薇笑吟吟地看着贾蔷。

“市场调研极为充分!此处位于三江口与甬江入海口之中,交通物流方便,又贴近市场。安薇你的眼光不错。”贾蔷眼神里满是赞赏。

“上次爷提到对制冰生意感兴趣,我便开始留意这明州城里的合适地点,闲暇时便四处走访,方觉此处位置极好。小女子浅薄之见,还望少爷多多指教。”

“你看我们的同行也是这么想的。”贾蔷指着街边一排灰白色的茅草屋。

“这里便是北方冰商存货的仓库。看似简单的房屋,造起来并不容易。

“这里是冰库?”安薇有些惊讶。

“是的。专业的冰库做起来并不容易。

需要先选一块平整土地,夯实后围成矩形土基,再用十几米长木料相向搭建人字梁,覆盖上草扇。内侧需用粘性泥土封闭。

除此之外四周还需挖有水沟,便于冰层融化后排水,贮冰时,地上还须铺垫厚厚的稻草。

安薇用敬佩的眼神看着贾蔷:“公子,你的调查可比我要深入多了。”

“不然怎么做你的老板呢。”贾蔷呵呵笑道。

二人沿着青石板路向镇中心走去。

白墙黑瓦,飞檐翘角。梅墟镇的建筑以简约为美。

清晨雾气缭绕,道旁的梧桐葱葱郁郁。

两个六七岁大的小孩子在马路旁踢毽子。

小男孩一脚飞起,将毽子踢到了贾蔷腿上,便忙连声致歉:“大哥哥,对不起。”

“小朋友,没关系,”贾蔷捡起来毽子,一个回旋踢,将毽子还给了小男孩。

“此处民风淳朴,治安良好,或可大展宏图。”

经过向街坊们多方打听,二人找到了一家待租的工坊,临近后塘河,面积约莫五百来方。

此时没有工业污染,河水清澈见底,工坊周围是郁郁葱葱的竹林,风一吹过,竹叶沙沙作响。

安薇低声道:“此处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是个理想的所在。而且竹林还能为我们的工厂提供天然的屏障。”

贾蔷点头示意。

作坊老板是个愁眉苦脸的妇人,人称王氏。

“王姐姐,此工坊一年租金几何?”安薇的声音清婉可人。

“租金趸交,一年100两银子。”王氏的声音不带一丝感情。

“镇上这么小的工坊,居然要100两银子?”安薇声音高了八度。

“这位妹子,我这工坊虽然不大,但靠山临水,风水绝佳。你若不满意,那就去别家看看吧。”王氏头都不抬一下。

“算了,那就定下来吧。”贾蔷默默盘算了后下定了决心。

“少爷,这可是100两哦?你当真决定了?”安薇看了看贾蔷。

“谁让那片竹林这么赏心悦目呢?”贾蔷慨叹。

风水之说他并不在意,但他盘算过,此处临近河边,便于取水做冰和冰块运输,通算下来可以省下不少人工。

二人与王氏正准备签约,一个小孩子跑了过来,那便是早上将毽子踢到贾蔷身上的男孩。

“大哥哥,你来我们家做客呀?”

看到虎头虎脑的小童,贾蔷露出了笑容:“小朋友,原来这是你家呀。”

“是的大哥哥,我叫王小虎,你叫什么名字呢?”

“你叫我蔷哥哥吧。”贾蔷抱了抱小虎。

“小虎快回来,别打扰叔叔了。”王氏见到小虎与租客相处和睦,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笑容。

后塘河水在阳光下波光粼粼,竹林的绿意盎然。河水拂面,带来一丝丝凉意。

合约签了三年,贾蔷一次交了一年的租金。

兜里顿时一下又空了。

好在制冰厂正式开始启动起来,原料的成本也极为低廉。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