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的钻头只用了三天,后面的钻头据估算需要4-11天不等,反正他们是没等“拖后腿”的钻完,直接换“快钻”了。这也是因为天冷河道结冰了,若是能用上水力镗床,李子园估摸着一两天就能钻好一根枪管。也正是因为整钻头和其他工具耽搁了,这才等到快一个月了才出成果。

不过锤打的时间相差不大,不代表难度也相同。双层复合式的枪管显然需要耗费更多的心力,而直接在长铁板上锻打难度可比短的要高多了,平添不少麻烦。

但说实话,一般人的第一反应是长铁板+多层复合式打造看着就让人放心,那可是真真YYDS。就让工匠们练练技术吧。

定下了枪管的制造方式,接下来还有一些其他的标准需要商议。首先是枪管长度定为1.1米,最小极限内径为18毫米,公差1毫米。这样的标准李子园觉得不高,毕竟铁匠工坊就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而且待遇又好。十八世纪法军使用的一款制式燧发枪,在革命战争时期枪支质量大幅下降,子弹与枪管间的游隙普遍达到了1.48毫米,而之前还不到1毫米。百米靶命中率由之前的九成降至74%,这还是训练有素士兵的命中率。

当然了,他们使用的是2米的正方形木靶,宽度足足5个人的站位了。而在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要求鸟铳手80步(约128米)射5尺(1米6)高,2尺阔的木牌,三发中一合格,十发七中为精。而每月考校时,三发中一无赏罚,中二发赏银一分(以那时的银铜比,一分银值七八文),三发全中赏银五分,这样的优秀的鸟铳手考核赏银居然才40文铜钱。

这个标准可比18世纪拿着劣质枪的法军高多了。同样训练有素,戚家军可以在更远距离上命中更小的靶子,至少能说明当时的造枪精度是足够的,而且,戚继光可没少吐槽倭乱时期工匠偷工减料。

至于为什么如此多人吐槽“排队枪毙”战术是因为命中率低才发明的,李子园觉得他们肯定不知道欧洲大平原上的骑兵是多么的凶残。不结成阵的火枪手拿什么对抗来去如风的骑兵,哪怕是后装线膛枪时代在宽阔平地上拿刀冲锋的骑兵依然是松散步兵的噩梦。

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装填速度。敌人都不是傻子,你一直放枪我还不能冲锋跟你近战?着甲的远了未必能击杀,未着甲的拿着武器小跑一百米体力消耗也没那么大吧?一分钟一到两发的火枪哪来的火力密度,没放几枪步兵忍着点伤亡也都冲面前了,这时候你松散的阵型跟对面玩白刃战那是在想屁吃。

当然了,理论上若是想在一百米外不停朝敌人射击其实是可以的,但实际上射过几轮之后,黑火药燃烧产生的烟雾严重遮挡了己方的视线,很容易让敌人趁机突袭成功。不玩近战敌人要么被击溃跑了,要么突入你阵中,你若是不“排队”,连个阵型都没有那就不好意思了,你的兵我统统笑纳。

临阵不过三两枪,大家千万别小看了“排队枪毙”,这个战术对士兵的素质和纪律要求相当的高,密集的人群也有利于士气的维持。英法亚伯拉罕平原战役中,英军能忍受25%的伤亡而不开枪,直到敌人足够近才开第一枪,这样的素质此时世界上非常少有,若是滑膛枪真的这么逊,以英格兰长弓手为精锐,火枪兵为炮灰不香吗?

“排队枪毙”,错了,应该叫「线列步兵」,一般每线3-6列士兵,在四分之一的伤亡率下,前排的士兵基本都牺牲了,怎么看都不会让人觉得他们打不准,而且当时法军人数比英军少,军中还有不少是印第安人,拿的是什么武器还有待商榷。

扯了一堆没用的,李子园只想努力造好枪炮,打造一支强大的军队。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