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的路上,龚福廷强忍喜悦,故意板着脸不跟儿子说话。

龚连山几次想起话头,见老爸脸色不渝,也只得作罢。

走到食堂门口,龚福廷说道:“你先回家,老实在家待着。”

“下午还得上班呢。”

“上什么班!请假!”

老龚是怕邓国斌下午去农具场找儿子麻烦,这是让他回家躲躲。

龚连山明白老爸的意思,也不逞强。

龚家在家属区的东头。

一路上踏着积雪,嘎吱声响个不停。

此时虽然是中午,阳光正艳,可依然能感觉到寒风喇脸。

远远的望见一个高耸的木制瞭望塔,龚家就在瞭望塔的旁边。

说起这個瞭望塔,就不得不说苏河农场的历史沿革。

苏河农场本是黑省公安厅筹建的劳改农场。

在七十年代初,国家调整隶属关系时,把苏河农场划进了黑省国营农场系统。

转移了犯人,也就遗留下了大量的当初建筑。

不仅这个瞭望塔,就是农场的很多家属房也都是当初的监舍。

龚连山记得,当初搬家来到三分场的时候,他家的窗子都有铁栏杆。

据老爸说,他家这栋房子就是当初的监舍。

墙砖都是从外地拉来的,是‘富拉尔基红砖’。

龚家这栋砖房住了四户人家。

龚家是东头第一家,西头第一家是刘海洋家。

紧挨着龚家的是沈家。

老沈因为镶了颗金牙,所有人在背后都叫他“大金牙”,最多加个“沈”字。

沈大金牙是连队的保管员。

不仅管农机配件库,还管理连队的油库。

可以说大权在握。

因此整个连队的人对他都很客气,隔老远就打招呼,喊“沈师傅”,人家捏着七寸呢。

他的级别可不低。

工资按照修理工五级标准,每月61块7!

老婆在家属队干活,一个月也能有二十多块。

大姑娘在食堂当服务员,刚转正一级,每月32块。

对,就是食堂三个姑娘之一。

要说老沈家啥都好,就是生了仨姑娘。

大金牙为这事一直不满意,想要儿子不得。

还有一户人家姓何,何进城,湖南知青,老三届,已经结婚生子了。

名字叫进城,他还是没进得了城。

两口子天天打架,怨气冲天。

龚连山刚走到家门口,身后就有人喊。

正是从后面追上来的刘海洋。

“连山,下午你还去农具场吗?”

“我不去了,你给我请个假。”

见龚连山这么说,刘海洋犹豫了一下,担忧的说道:“孟师傅肯定生气。”

“下午有事。”

“哦。”

龚连山看看自家的院子,既熟悉又陌生。

板障子在积雪中显得有些破旧。

拉开半掩的院门,院中的积雪堆成了两个雪堆,中间扫出了一条一米见宽的小路。

红砖房并没有印象中的高大,房门两侧的砖墙上还贴着春联。

也不知老爸找谁写的。

龚连山这才想起,好像是今年才恢复春节放假的,以前都是“抓革命促生产”,春节不放假!

还行,自己回来的正好!

龚家的客厅窗子钉着塑料布,被风吹的“呼搭呼搭”直响。

窗台上还积着白雪。

两只老母鸡咯咯咯的叫唤着,在墙根下来回的走动,时不时的伸头在积雪里啄食几下。

所谓近乡情怯,龚连山此时的心情既激动又忐忑。

老妈走的早,这一直都是他心中的遗憾,如今见面不知是怎样的场景。

“妈,我回来了!”

龚连山吊着一口“仙气”,试探的喊道。

声音颤抖,很没底气。

屋里有了动静。

吱呀一声,房门被推开,冒出一股蒸汽,在门口弥漫开来。

从门内探出一个头来。

正是年轻版的老妈,姚凤仙。

齐耳短发,看着就精神。

一件蓝色外套罩在棉袄外面。

“下班了?快进来,外面冷!”

老妈个子不高,只有一米五几。

她一辈子引以为傲的就是生了三个孩子,两个是儿子。

老大就是龚连山。

老二龚连河马上就要高中毕业了。

老三是个姑娘,龚连花,马上高中。

老妈为这个家操碎了心。

累出了一身的毛病。

还是因为家里穷,耽误了治疗的时机,早早的病逝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