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平定辽东,走之前和曹叡有过对话,通过对话他相信司马懿肯定能赢。当时大家都想减少去辽东的兵力,认为去一趟太远,各类保障很难,代价太大,曹叡坚持发兵四万,保证司马懿有足够的力量。如果没有曹叡的坚持,司马懿平定辽东,可能也没问题,但时间上就不好说了。
懂军事的曹叡并不是司马懿最怕的,他最怕的是曹叡的政治敏锐力。
大家对曹叡的评价有好有坏,有人说他征调民夫,大修宫殿,说他皇宫佳丽过万,淫乱伤身,所以早死。
曹叡死后,是养子曹芳继位,那他后宫佳丽过万,儿子呢?儿子有,都死了。我们也许可以反过来想,儿子都死了,更想要生,后宫佳丽就越来越多,因为心态崩了。
曹叡不是滥情的人,他和毛皇后感情很好,虽然后面又赐死了她,但原因真不是移情别恋。
曹叡自己生了三个儿子,清河王曹冏,繁阳王曹穆,安平哀王曹殷,全死了,夭折。
三个小皇子,应该是百般呵护,但生一个死一个,确实对曹叡很打击,也让他看到了阴谋,为什么曹芳都是偷偷养,大了点才摆在明面上呢?曹叡在防人,防的就是世族,是司马懿。
曹真、曹休死后,宗室力量变弱,世族力量增强,但曹叡自认为一切都在掌握,他也确实掌握住了。不过他还是做了防备和改变,司马懿一直在外任职远离朝廷,而且能影响的只有西边的军队,如果一直这样,他是没机会做什么的。
曹叡最厉害的是看到的宗室的重要性。曹丕为了防止宗室做大,对所有同根的宗室管的很死,手下没兵,不能离开封地,还有人监视,出个王府都得考虑半天,其实就是当猪养着。曹叡知道这样下去,宗室羸弱,没人对抗世家。
曹真死后,辅政大臣中的两个曹姓都没了,他意识到危机,下诏允许藩王和公侯带一个嫡子入朝,这是政策松绑,也是信号,更是借机考察宗室能力。要知道这些人上一次入朝还是十二年前啊!
第二年,他更是明确下诏,说诸侯王是王室的屏障,把所有的诸侯王都改成了以郡为封地,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地位。
这一招不仅让司马懿感到害怕,整个世家都清楚的知道,当宗室王爷们手中掌握了实权之后,世家注定只能成为依附了。可惜曹叡时间太短,他也没想到自己会突然病重然后去世,这个天资聪颖的皇帝是骄傲和自负的,他相信自己。
曹叡病重,让人非常不理解的是关于辅政大臣的选择,为什么会选择相对能力差的曹爽和一直提防不让入朝的司马懿?也许我们错怪曹叡了。
曹叡病重的时候,亲点了五个人辅政,分别是:曹宇、夏侯献、曹爽、曹肇和秦朗。排在首位的曹宇,他叔叔,而且是关系特别好的那种,其他几人都是自己人,秦朗也是曹操的继子,一直受曹叡重用的。
我们看看这套人马,应该来说很稳固,而且绝对能保证不出问题。有人说曹宇是自己觉得能力不行,不想干主动辞职,扯淡呢,不想干为什么前面会干?而且就算曹宇不干,其他四个人呢?为什么一个都没了。而且曹叡杀伐果断,怎么可能在辅政人员安排上,变来变去,还变化这么大呢。
这中间关键的人物有两个,刘放和孙资,这两个人是世家的卧底,为司马懿工作的,看看后面司马懿给他们的待遇就知道的,我都怀疑皇子们的死,都可能是他们两个人参与进来的。
刘放和孙资共掌机要,就是核心秘书,连诏书都是他们写的,盖章这种事情也是常干,就这样两个人出问题了。
根据记载,知道曹叡的辅政人选后,他们两个就急了,但是曹宇天天在皇帝身边,他们找不到办法。后来终于等到曹宇有事要做,不在皇帝身边了,他们就各种污蔑,最终说服病重的曹叡放弃原有名单,采用了他们推荐的曹爽和司马懿。
书上说曹叡病的太厉害,没力气,手握笔都不行,诏书是这两个人握着曹叡手写的,写完一盖章马上拿出去,把曹宇他们调出去了,还无诏不得返回。
为什么这么急,按道理曹叡病重,就算曹宇他们要走,来看看再走也是应该的。我想就是这里面有问题,甚至曹爽都有问题,他没办法拒绝首辅的诱惑。
也许病重的曹叡根本没有同意,最后司马懿急冲冲进宫,又有谁知道具体的呢?弥留之际的曹叡,还硬撑到司马懿回来,托孤好了,再马上去死,演戏都不敢这么演。我宁愿相信,司马懿回来,送了他最后一程。
为什么加上曹爽?总得有个姓曹的,不然谁信呢?我们看看曹爽后面的表现,就知道他是有问题的。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就算了,他还不顾劝阻,中断了曹叡想恢复宗室权力的打算,后面继续采取高压。
在高平陵之变,轻易投降司马懿,真的就靠一封信、两个人就信了?或许只有一起做过坏事的人,才觉得有把握不会死吧。
可惜了曹叡,如果再给他些时间,不是说曹魏就能怎么样,至少司马懿翻不起来任何浪花。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