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肖雨涵在飞庐中醒来。昨夜她被夜巡的修士叫醒,返回了船屋之中。她从飞庐中出来,伸了个懒腰,看到河畔田野里有农民在忙碌着。一旁的牛羊也在悠闲地吃草。
沿途的村庄和城镇也吸引了肖雨涵的目光。在岸边,人们正在忙碌着,有些人在捕鱼,有些人在晒谷子,还有些人在田间劳作。在城镇里,市井繁华,商贾云集,人声鼎沸。
自打肖雨涵穿越以来,她还没见过有活人的村镇,她感觉到身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放松。他闭上了眼睛,深呼吸了一口气,感受着河水的气息和微风的拂过。她想起了前世历史课中学过的汉朝的辉煌和荣耀,也想起了它的衰落和磨难。她也不断的思考,自己身处于汉朝灭亡后的数百年乱世,而现在这一切又因为大量修士的出现,未来的走向变得一片模糊,大一统的和平盛世又能否出现,而她又该如何自处。
肖雨涵不再考虑这些自己无法掌控的事情,她坐在船上调息静心,感受着内心的平静,感受着两个月的历练带给她的启示和感悟。
巳时三刻,船队所处沂水两岸越来越繁华,村镇更加密集,西方隐约可以看到下邳城墙。一名道袍修士走到肖雨涵身边拱手一礼说道:“陈道友慈悲慈悲,已到下邳,按刘长老吩咐,告知您一声。”
肖雨涵连忙还礼,那修士交给肖雨涵一个褡包,说道:“刘长老交待,出门在外一些凡俗之物还是需要准备的,如果陈道友没有及时联系上家族这些钱财可保障陈道友一月的吃喝用度。”
肖雨涵接过褡包,郑重向对方做了一个长揖,说道:“请转告刘长老,大恩不言谢,来日我定会前往上清宫拜会。道友告辞。”
“道友的言语必会带到。无量寿福。”
肖雨涵强忍着泪水,扭头下了船,一路直奔下邳城东而来。
下邳城外的情形与肖雨涵在船上看到的不太一样。由于琅琊失守、异魔进犯、沂水大战这些事件让兰陵郡至下邳郡之间的南北300余里范围内产生了大量的流民。
满眼望去人声鼎沸,无数流民聚集于城东。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些人是因为战乱逃难,有些人是因为天灾人祸而无家可归。他们扶老携幼,身上衣衫褴褛,饥肠辘辘,不少人已经瘦得皮包骨头。
在人群中,有些人是本地人,但他们并不愿意理会这些难民。他们认为,这些流民可能会给他们带来麻烦,而自己又无力帮助他们,所以选择了漠视他们的存在。而官府也不接收这些流民,这使得他们更加绝望和无助。
城外的景象让人感到悲惨,先到的流民们只能在城外的荒地上搭起简陋的窝棚,勉强度日。更为紧要的是,季节即将转冷,他们没有足够的衣物和食物来应对寒冷和饥饿。已经有一些婴儿和老人因为缺乏食物和医疗而死去,使得整个场景更加令人心痛。
肖雨涵在城外告示中看到,下邳城由于战时戒备,关闭了北、西、东三面的城门,只留南门供百姓出入。目前大量的流民聚集在城东和城西,地形上城北必然是军需通道,有兵卒巡逻并强制驱离流民,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下想打听陈家的消息最好的办法就是前往城南入城。
肖雨涵来到了城南,这里的景象与城东截然不同,有一条沿着城南的城墙向东长达十数里的人龙,眼看着城墙近在眼前,却被人流阻隔,她只好往东南绕过人群。
城南十里亭位于下邳城东南,亭中有客栈平时供来往出入城百姓食宿。由于是战时,还是靠近下邳城的亭,亭外有兵卒守卫,白天定时还有巡逻的骑兵,所以治安还好。陈昴因为曾经当过几天兵长,有琅琊官传,虽然级别很低,但是入亭还是没有问题的。
十里亭客栈没有名字,就挂了“客舍”牌。因为战争和流民冲击,下邳城内民市基本关闭,只有官市开张,客栈内没什么人,跑堂的是位30岁左右的男子,穿灰布短褐,掌柜是一位20多岁的女子,穿桔色花直裾。
跑堂男子看到肖雨涵进门就跑上前来招呼:“客官这边请。”
将肖雨涵带到店中通风较好的位置,用手中的抹布将桌椅擦拭一遍。
肖雨涵坐下后,跑堂男子向掌柜的喊一声:“娘子,给客官倒碗水。”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