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蛇和凿齿?

虞书衡几乎是瞬间就翻出了跟巴蛇和凿齿相关的记忆。

尧(尧时代在公元前24一前23世纪)曾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断巴蛇于洞庭。

“凿齿”就是有拔牙习俗的民族。据常州圩墩遗址墓葬出土的完整头骨看,上颌骨常有牙齿被拔,拔除的齿列也有规律,基本都为拔掉正切、侧切两齿。由此可见,当地先民有拔牙的习俗。

“洞庭”就是太湖中的洞庭山,“巴蛇”是以长蛇为图腾的部族。这两件事都发生在常州故土上。

在烟波浩渺、广袤无垠的洞庭湖一带,生活着一种体型巨大且凶猛无比的蛇类——巴蛇。

这条巨蟒身躯庞大得令人瞠目结舌,它以吞食过往的各类动物作为自己生存的方式。更有甚者,传闻这头巴蛇曾经胆大包天地生吞下了一头体型硕大的大象!

然而,要完全消化掉如此庞然大物绝非易事,整整历经了漫长的三年时间,巴蛇才终于将那头大象的骨架从口中缓缓吐出。

据说,巴蛇不仅对其他动物毫不留情地展开猎杀,甚至还会主动袭击无辜的人类。听闻此事后的黄帝勃然大怒,当即派遣英勇无畏的后羿前去将其铲除。

后羿身背强弓利箭,如同一颗燃烧的流星,划破长空,一路追寻着巴蛇的踪迹。

当他发现目标之后,毫不犹豫地张弓搭箭,一箭精准地射中了巴蛇那粗壮的身躯。

幸亏巴蛇一身的鳞片坚固无比,这一箭才没有击穿巴蛇的身躯。只是后羿的力道重若万钧,依然将巴蛇撞伤了。

巴蛇负痛逃窜,但后羿岂会轻易放过?他紧紧跟随着巴蛇,穷追不舍,一路追到了极为遥远的西方之地。

他的眼神变得锐利如鹰,再次张弓搭箭。手中的弓箭如同闪电一般,迅疾射向巴蛇。

巴蛇感受到了后羿的威胁,它那巨大的身躯扭动着,避开迎面而来的利箭。同时口中喷出熊熊火焰,试图阻止后羿的靠近。

然而,后羿毫不畏惧,他的步伐坚定而有力,每一步都带着无尽的决心。

后羿再一次射出厉箭,箭矢如同流星赶月般迅速划破虚空,精准地射中了巴蛇那一身鳞片的空隙。

巴蛇发出一声痛苦的咆哮,它的身体剧烈颤抖着,但它并没有倒下,反而更加凶猛的向后羿扑来。

后羿侧身闪过巴蛇的攻击,手中的弓箭再次拉紧。他的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仿佛与弓箭融为一体。

巴蛇的尾巴猛地扫向后羿,后羿纵身跃起,避开了这一击。他在空中迅速射出一箭,箭矢直接穿透了巴蛇的尾巴,巴蛇的尾巴无力地垂了下来。

后羿趁着巴蛇连续受伤,战斗力被削弱的机会迅速靠近,手中的弓箭连续射出。

巴蛇的身上不断中箭,它的鲜血染红了大地,但它依然顽强地抵抗着。

最终,后羿用尽全身力气,射出了最后一箭。这一箭如同流星坠地,带着无尽的力量,直接贯穿了巴蛇的头颅。巴蛇的身躯轰然倒下,再也没有了动静。

后羿站在巴蛇的尸体旁,他的呼吸有些急促,但他的眼神中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他的身上沾满了巴蛇的鲜血,但他毫不在意,因为他完成了黄帝交给他的任务,铲除了这只危害人间的恶兽。

而巴蛇死后,它那如山般巨大的尸体并没有就此消失无踪。相反,在岁月的流转中,巴蛇的尸骸逐渐演变成了一座高耸入云的山丘,人们因其由巴蛇所化,故而称之为巴陵。

此后,“人心不足蛇吞象”这句俗语应运而生,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典故。它常被用来形容那些贪心不足、欲壑难填之人,警示世人切勿过度贪婪,否则必将自食恶果。

不过,与此处记载有所不同的是,在神秘古老的苗蛮地区,关于巴蛇却有着另一段截然不同的传说。

在这里,巴蛇不再仅仅被视为令人闻风丧胆、深恶痛绝的邪恶巨兽。相反,它已然成为一种备受人们尊崇和深切怀念的神圣图腾象征。当地的居民们世世代代都坚守着崇拜蛇类这一古老而独特的习俗。

据《山海经·海内南经》所述,有一种名为巴蛇的巨兽,其身躯庞大无比,拥有惊人的吞噬能力,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一头大象整个吞下肚去。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巴蛇并不会立即消化掉这头庞然大物,而是需要历经整整三年的时间,才会将大象的骨头吐出体外。

这些被吐出的骨头并非寻常之物,它们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尤其是对于治疗人类的心疾与胃病,疗效显着,堪称世间罕有的珍贵药材。

无独有偶,在另一部古籍《闻奇录》之中,亦有着与此相似的记载。

话说在那鄱阳湖畔,有一位饱读诗书的年轻书生。

一日,他途径一座深山之时,忽然望见前方不远处的山雾弥漫,那雾气竟高达一丈有余,宛如滚滚浓烟一般升腾而起。

心生好奇的书生向当地居民打听此景缘由,方知此处常有一条体型巨大的蟒蛇出没,而眼前所见之景,正是这条大蛇正在吞食大象所导致的奇观。

听闻此事之后,一群胆大之人纷纷赶来,齐声高呼呐喊,试图惊走那条巨蟒。受到惊吓的大蛇匆忙逃窜至山谷深处藏匿起来。

待到夜幕降临,众人手持盆子、坛子等容器匆匆赶往现场。

令人诧异的是,那头大象依旧笔直地站立在原地,但此时它的体内已然只剩下一副空壳,其中的骨头与血肉皆已化为一池清水。

见此情形,众人赶忙取出银针刺破象皮,从中汲取那神奇的液体盛入各自带来的器皿之中。

更有传闻称,如果在出海航行时于船上放置一坛这样的水,即便是凶猛的蛟龙见到,也会因惧怕而远远遁逃。

楚人屈原在《楚辞·天问》中问道:“一蛇吞象,厥大何如?”这个蛇就是巴蛇。

后来,在当地仍保持崇蛇风俗的情况下,他们怀着无比的虔诚之心,倾尽全力为巴蛇精心修筑起一座座规模宏大且庄严肃穆的陵墓。

这些陵墓宛如一座座沉睡中的巨蟒,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散发着神秘而庄重的气息。

不仅如此,还有那一间间香火旺盛的庙宇拔地而起。庙宇内香烟袅袅,烛光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人们对巴蛇的无尽敬意和深深感激。

每逢重要节日或特殊日子,当地居民都会身着盛装,手持香烛花果,前往陵墓和庙宇虔诚祭拜,用最真挚的情感向巴蛇献上自己的敬意与感恩之情。

这种对巴蛇的尊崇与怀念,早已融入到当地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他们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岁月流转,时光更迭,但这份敬仰与感恩之情却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一般,永不熄灭,代代相传。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