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流水,一晃便到了次年二月,苏惟生也将迎来两辈子头一次的科考。

想成为秀才,得考过三关——县试、府试、院试。

大魏朝有规定:应试学子须先到本县礼房报名,填写姓名、籍贯、年岁、体貌特征、三代履历,并请本县廪生作保,以同考五人互结。

廪生认保是保证考生不冒籍、不藏匿、不替身、不假名,身家清白,非娼优皂隶之子孙,本身亦未犯案操贱业。

大魏的“贱业”并不包括行商。再说苏正德家也只是替大商家供货,户籍上写的还是“农”,纵有两百亩地,充其量只能算个小地主。

原本还有一条,过继者须写明本人亲生父母三代。

只因过继的是苏正德,并非考生本人苏惟生,所以不必将苏老头写上去。

苏惟生暗赞苏正文考虑周全的同时,心下也不禁道了一声“爽!”

每个县都设有考场,甲班四人本就居住在县城,倒省了许多事。互结需五人,苏正文便替他们找了方氏的侄孙,今年十八岁的方意真。

“咱们两家相交多年知根知底,真哥儿有那样的祖父,断断不会作弊连累你们几个,”这是苏正文的原话。

这人他们都是认识的,虽不大投脾气,却也不是不能接受。

作保的廪生苏正文便当仁不让了。

通常考生请廪生作保都要奉上五两银子的谢礼,原本此次参考的大多是自家小辈,苏正文是不准备收谢礼的。但苏惟生四人还是按规矩直接将各色礼品送到了苏正文家。

一出门曹承沛便拍着胸口道,“乖乖!四个人就是二十两,都快顶上我家一个月的进项了!”

曹姑父家的木器行做的不过小本生意,因此曹承沛在四人中家境算是最差的,只是他向来舒朗豁达,并不放在心上罢了。

苏惟生也深以为然,本县廪生不过三人,偌大的平宁县有多少学子?纵使找苏正文作保的不过三分之一,每年的收入也很可观了!

顿时便觉得,纵使不为权势,书读得好也算一条上好的生财之道了。

县试一共五场,每天一场,考棚就设在县衙礼房,主考官为本县县令。

考试的前几天,众人都闷头在家温习经义。曹承沛家在城南,离县衙有些远,这几日便住进了苏家,听说方意真也住到了苏正文家。

此时这位素来心大的表兄却明显有些坐立不安。每每安静看书不到一刻钟,便会站起来在书房来回踱步,时不时还会搓搓手,额头都沁出了细汗。

苏惟生才不理会他,自顾自默默背诵一番,再翻开书本查看有无错漏。虽然五年多来四书五经已倒背如流,但小心一点总归是没错的。

苏正文说过,县试最简单的,只要能熟悉背诵,通解经义,通过便很容易。

看完书又铺开纸张,一边磨墨一边心中默念这几日提前准备的几首诗词,准备开始练字。

前世在内书堂时太监们学的都是正楷。只是后来跟随庆隆帝久了,时常听那位帝王念叨,“群臣的奏章还不如举子们的考卷来得清晰明了!”

苏惟生便私底下偷偷练起了馆阁体。后来庆隆帝发现了,还赏了他一本沈大家的字帖。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