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战狼2上映时安排了30个城市的路演,一天一个城市,吴京在接受采访时亲口承认自己“睡眠不够、脑子缺氧”。
陈一鸣这才走到
这天剧组在穗城的路演进行到最后一站,当地晚报的记者问陈一鸣,“根据最新统计《1951的总票房已经接近8亿,陈导现在的心情如何,你看好票房冲破10亿大关吗?”
其实这就是一个暖场子的小问题,全国人民都知道,电影放到9月下旬破10亿妥妥的。
不过当时陈一鸣的脑子已经混沌一片了,他冲口而出,“10亿也算纪录?洒洒水啦,50亿还差不多。”
现场一片哗然,当时是在影院的小会议室里,在场的都是穗城本地的媒体记者。
粤省靠近港城,媒体历来活跃敢言,记者们一听陈一鸣这话立刻兴奋起来,知道今天又要有猛料了。
晚报记者当即追问,“陈导,你的意思是《1951的票房能超过50亿吗?”
陈一鸣这会儿已经被身旁的老段掐清醒,知道自己说秃噜了,于是赶紧往回找补。
“哈哈哈我说的当然不是《1951,我的意思是,10亿的纪录只代表现在,50亿的峰值才是华国电影的未来,我对此充满信心。”
在场媒体显然不会让陈一鸣这样滑过去,都市报的记者站出来质疑道,“陈导,我们都知道目前单一票房市场的最高纪录,是《冰海沉船在北美的6.6亿坚果币。
换算一下,依旧不到50亿华国币,这需要国内10个人里就有1个人买票看电影,你不觉得这个目标定得过于脱离实际吗?
要知道,哪怕是在全球电影产业最成熟的北美市场,6.6亿这个纪录也尘封至今长达12年之久,伱的信心究竟从何而来呢?”
身为一个穿越者,扮演言出法随的先知简直是暗爽的极致,陈一鸣喝了口水让自己再清醒一点,然后开始侃侃而谈。
“既然不涉及《1951,而是对未来的预测,那么我就姑且一说,大家姑且一听,咱们权当逗个乐子。
我拿我爸妈举例子,他们老两口都退休了,两个人加起来退休金5000出头,年收入6万块左右,算是北方的中等家庭。
两张电影票60块,差不多是年收入的千分之一,这个比例肯定不算高,因为按照经济学的相关指标,一个家庭在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应该在5到15个百分点之间。
是他们不舍得这点儿钱,还是他们天生不喜欢看电影?
我问过他们为什么去看《1951,我妈说是小区舞团集体活动,我爸说是为了跟牌友能有个共同话题。”
现场一阵哄笑,陈一鸣耸耸肩说道,“没错,我早就不在爸妈的生活圈里了,他们看电影也不是因为我。
类似我爸妈这样的例子很多,路演中我遇到过一大家子来看电影的,老太太明跟我说,打枪放炮的其实她不高兴看,她就是不想扫兴。
很多业内专家拿八九十年代的例子试图证明,电影已经被电视打败了,落伍了,电影产业的未来,是1535岁的新生代。
现在大家都看到了,《1951有很多中老年观众,二刷三刷的也不少,这说明什么?
说明那些曾经1535岁的一代人,把精力投放到电视机、录像机、影碟机上面的一代人,同样有看电影的需求。
只是他们的这个需求,被时代的大潮卷到了犄角旮旯,被一时忽略了。
很多记者朋友喜欢拿坚果电影产业的发达,来对比华国电影产业的落后,这个差距我承认。
不过在凸显劣势的同时,不能也不该回避,我们也有着明显的优势。
我们背靠一个14亿人口的巨大单一市场,世界上唯有三哥可以相提并论。
而且在这个单一市场中,绝大部分都是有可能走入电影院的有效用户,而不是像坚果市场一样,由于高度成熟而丧失成长性。
刚才那位记者朋友说,全国14亿人每10个人就有1个人看电影,这是天方夜谭。
单看数字,如果我预测未来某部电影在公映期能够累积1.4亿观影人次,你肯定会说我疯了。
但是咋说呢,咱们华国人就是这么疯。
想想去年春运,全国客流量是22亿人次,单程是11亿人次,平均一下等于每个华国人都出了趟远门儿。
你们说,是挤长途容易些,还是家门口买张电影票容易些?
所以我对咱们国家的电影产业充满信心,按照年平均观影1次计算,全年票房就是420亿,而去年这个数字是52亿,差了将近10倍。
低情商的说法是发展太慢,高情商的说法是潜力无限,大家各取所需吧。”
陈一鸣说完,会议室里的众人面面相觑,一时没有人说话。
52亿到420亿,初一看遥不可及,但是按照陈一鸣的逻辑,你还真不能说完全不可能。
在场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