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路演,其实就是造新闻。
想要堆高票房,首先得让观众知道有你,其次得让观众买得到票,最后还得让观众乐于发表意见。
这就对应了电影宣发的三个关键环节,广而告之,院线排片,口碑传播。
2010年的时候,电影圈对线上广告并不算特别重视,原因是钱没有实感,效果也很难评估,因此都是试个新鲜浅尝辄止。
发行和院线经理们更热衷的宣传方式,还是传统的电视+地推。
商场广告牌、公交站牌、地标广告、电视或广播广告,尽可能地把信息推送给城市里的每一个居民,至于能不能让他们走进电影院,全看缘分。
反正以陈一鸣当扑街导演之前混迹广告圈的经验,线下广告的信息到达率一般在13%之间徘徊,正向反馈的概率还要再乘以10%。
也就是说,看到电视或线下广告的路人,最终被打动进而走进影院的概率,每一千人里不过两三个人而已。
因此电影圈会有扛票房的说法,大导演或是大牌演员,是投资人的首选,也是宣发的重点。
就是因为其知名度,可以大幅降低广而告之的成本,同时大幅提升拉动路人走进影院的几率。
与此同时,圈子里只要冒出一个当红新人,资源就会快速向其集中,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按理说资本厌恶风险,其实不该这样孤注一掷,可是没办法,自上而下的宣传方式,决定了必须要有一个锚定的坐标,没有这个坐标,所谓宣发就等同于空对空大炮打蚊子。
费钱费时费力地搞完广而告之,接下来
市场规律之下,上座率高单场票房就高,排片跟着涨,上座率低单场票房就低,排片跟着跌,就这么简单。
然而在电影行业,市场规律从来都不会如此纯粹。
因为排片高、票房高与利润高这三者并不必然等价递进,在片方、发行、院线、影院多方博弈的业态下,几方彼此之间都有大把利益勾兑的空间。
随着华国电影从业公司的大量上市,这个博弈网络还要加上股价波动带来的巨大利益,于是片方内部又分化出投资人、制片、导演乃至演员的不同立场。
背后的这一系列刀光剑影,反映到排片率上,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同期上映的电影,呈现出极端的两极分化。
有势力有背景的“大哥”,空场都能把排片率占住,而“小瘪三”再能打,也只能捡到一点早场、午夜场的残羹冷炙。
不过不管是“大哥”还是“小瘪三”,最终都要经受观众的检验,因为他们才是票房的最终贡献者,也是维系电影产业链条的唯一力量。
这就是宣发的
电影就像是明星,好口碑或是坏口碑,都好过没口碑,夸也好骂也好,都好过看完拉倒。
好电影能把观众转化为自来水,坏电影能让观众变成天然黑,两者都能对票房产生正向影响。
区别在于前者是未来可期,后者是无奈止损。
考察前世的大部分爆款电影,基本都是在口碑传播的这个环节实现了逆袭。
《战狼2同期有《建军大业,《流浪地球同期有《疯狂的外星人,它们最初都算是“小瘪三”,排片率显然不会占优。
但是观众的选择与自发传播,让它们后来居上异军突起,最终成就了国产类型片中两座不可逾越的巅峰。
同样的例子,还有开创国产动画大片分类的《大圣归来和《魔童降世。
其实这一趋势在2012年的《泰囧时就已经有了苗头。
这个低成本喜剧片能战胜国师的《金陵十三钗和徐克的《龙门飞甲,成为首部票房跨越10亿大关的国产电影,肯定不是因为徐光头和王宝强的人气。
本时空,陈一鸣鼓捣的《魔都假日,就是一部让业界专家大呼看不懂的电影。
这部电影已经下映一年,其引发的专业讨论依旧如火如荼,专家们从剧本、选角、宣发等各个角度反复放大审视,公认最靠谱的结论唯有一个“扩大版试映”。
这个圈子永远不缺跟风者,此后的年底贺岁档和年初春节档,就有多部小成本电影勇敢地进行了效仿。
结果自然是扑得面目全非,本来还能仗着电影票不退的优势收个几千几百万,试映过后直接成了院线一轮游。
评论家认为这些后来者属于盲目自信、不识逼数,但是他们忽略了陈一鸣敢于搞试映的深层逻辑。
试映的底气,并不是《魔都假日的品质无可挑剔,而是那几百万古越河的死忠粉呐。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