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三大电影节特色各异。

威尼斯电影节是世界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偏重艺术与先锋电影;戛纳电影节有欧洲交易量最大的市场,偏重商业与艺术结合电影;而柏林电影节最为关注政治性和社会性。

但是对短片来说嘛,其实区别不算大,因为大家对短片的态度就是实验作品,主要是鼓励新人导演的,只要能从其中看到作品的灵性和闪光处,不会对题材有什么挑剔。

相比戛纳电影节5月份的阳光明媚,2月的柏林有些凛冽。

不过罗曼语国家的治安非常差。法兰西和意呆利两个罗曼语国家的大城市往往都是贼窝,戛纳和威尼斯也不例外,记者在两大影展上丢东西的经历层出不穷,甚至新闻中心都会有内贼偷东西。

柏林在这方面很不错,非常安全,影展举办地位于市中心,即使走夜路也不用担心治安问题。

吴宇辰带着蒋琴琴来到柏林已经5天了,前天柏林电影节开幕式他们俩也去参加了。不对,应该说是旁观了。

红毯什么的都是那些焦点电影享受的待遇,比如大导演李安的《理智与情感》,西恩潘主演的《死囚漫步》,而吴宇辰只是个拍短片的新人导演而已。

而且《车四十四》也不会享受到什么专门的展厅和宣传,所有入围的短片共用一个展厅,轮流播放。

当然,也不是没有好处,短片的关注度更集中。比如有那么一小部分人就是喜欢看这种30分钟以下的短片,就只集中到这个展厅里面,用长片同样的时间能看几倍以上的故事和创意。

此时影厅内刚刚放映完一部短片,两个男子趁着这休息时间交谈着。

“刚刚这部《被遗忘的玩具》还不错。”

“是有感动人心的地方,不过它是部动画片,老实讲我还是更希望看到一些现实类型的。”

“这已经是今天看过最好的了。总比那部《Alkali, Iowa》好吧,那短片一看就是冲着泰迪奖去的。”

“额,最近这几年的同姓类型电影好像越来越多了。”

柏林电影节在87年专门设置了一个“泰迪奖”,专门鼓励LGBT题材的电影,其实主要就是同姓电影。嗯,欧洲这版本比美利坚领先多了。

两人闲聊了一会,等到电影院内再次黑下来时,看到了下一部短片的名字,《车四十四》(Bus 44)。

11分钟后,电影落下帷幕,但是整个影厅中依旧鸦雀无声。

直到音乐声消失,灯光亮起后,影厅内就犹如平静的湖面突然炸开了一般。

“卖糕的!”

“鸡舍斯!”

“人性的黑暗与光辉啊!”

“这绝对是这届我看到最棒的短片!”

“这他妈的是个什么该死的故事!”

“最后那个家伙为什么笑?难道他也是坏人吗?他是劫匪同伙吗?!”

“你个蠢货,他怎么会是坏人!”

“最后那个笑让我头皮发麻!”

“我要见这个导演,这他么到底是不是真实事件?!”

不同于之前看完后大家轻松闲聊,这一下有人惊呼,有人大喊,还有的人直接嚷嚷着让赶紧重放一遍或者要见导演。

这种情况自然会被工作人员注意到,并且反馈给主办方。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