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时,钟离眜让季布带领一万人为先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他自己则亲率两万大军断后,中间则以两万士卒来维持秩序,一行人浩浩汤汤地往南而去。
由于奴隶中有不少老弱病残,一路上走走停停,他们每走5里就会停下来休息片刻,重新整顿队列,每走20里,他们就会派人在海滩插上一根红旗。
就这样,他们走到天黑,才走了不到40里,大约就是20公里。
也许有人会吐槽,怎么会走得那么慢?还不如我晚上吃饱饭散步呢。
我随便都能走个五到十公里,假如走一天,怎么也能走个五六十公里吧,这等于一百里了,怎么古代军人行军,速度还比不上我?
实际公园走路,那是空着手,无负重。而且只走一天,哪怕行一百里,那也不稀奇。
但要你连续走一个月试试?看看一天能走多远?
在先秦时期的兵书《尉缭子》中,记载了那个时代真正的行军速度,步兵日行军只有30-40里的速度。
虽然几千年来军事技术和道路条件不断发展,但从秦汉到明清,在行军速度方面并没有太大的进步。
古人行军,除刀矛弓矢外,还要有生活物资,单兵携行三天口粮。
在影视剧中,军队统一身着盔甲行军的场面一般不会出现在古代战场上,那都是骗人的。
只因古代的盔甲很重,即使是明清时期因轻便开始流行的布甲,也有20多斤重,再加上武器装备等长途行军,士兵的体力消耗会很大。
因此,古代士兵是不披甲行军的。为的是保持战兵的体力,以便有敌情时立即能投入战斗。
而铠甲则多由牲畜或平民携带。只有当斥候报告敌情,即将战斗时,将军才会下令:披甲执兵。
加上行军,也不是影视作品中的过家家,军队行进,前方至少五里,就要放出斥候侦骑,入敌境后,甚至要远探几十里...
行军要保持队列,每行五至十里,就要停下来歇一歇,重新整顿队列。
因为队列就是战斗力。队列混乱,一旦遇袭击,部队就会崩溃。
同时,如果一支军队人数众多,在古道条件下,行进的道路本来就是艰难的,行军的快慢取决于其中最慢的部分,即,货物运输的速度。
古代行军时一般使用车辆和驮马来运送辎重,它们位于军队的后方。辎重部队行军时,道路已经被大部队踩踏,更加崎岖难行,势必会拖累行军的整体速度。
此外,行军路上的各种防护、勘探等必要措施也减慢了行军速度。
至于走着走着,有人突然内急,要解手了,怎么办?
那可不能随便停!
不报告私自离开队列,轻则挨军棍,重则脑袋搬家。
正确操作是先报告,然后队长指定队中一人陪同,二人离开队列解手,队伍则继续前进。
解手完毕,立即跑步追赶队伍。若是队伍已走出三里,二人尚未归队,待归队后,二人同打军棍,并插箭游行示众。
如果当了逃兵。古代军队,士卒哪里人,家里几口,户籍地址等等,与如今一样,档案上记得一清二楚,就等着全家受连累倒霉。
要不是楚军辎重不多,而且奴隶也没什么财产可言,他们一天也走不了40里。
至于说每天行军百里的,那不过是没有常识的人罢了。
要知道一天走一百里就是急行军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