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完货仓区,一行人一路逛到海仓盐场。

以前胡昱无暇顾及盐业,因为大同还未走上正轨,都是让商人带来,如今大同逐渐步入正轨,自然就将制盐提上日程。

盐场最近刚开建。

修建盐场,少不了水泥。

最近砖窑厂逐渐走上正轨,水泥已经开始量产,正源源不断地向着海仓口运来。

晒盐很早就有,早在宋元时期,就有暴晒成盐的方法,不过因为触及不少人利益等种种原因,未能在明朝推广开来。

胡昱也不贪心,让吴大用先修建几百亩示范盐田,后年慢慢在扩建就行。

晒盐也不是什么难办的事,步骤就是建滩、整滩、纳潮、制卤、结晶和捞盐归陀,经过这一系列大致流程就能得到粗盐。

虽说暴晒成盐很早就有使用,可他们却是没听说过,其中不乏千户所逃难来的灶户,他们压根没听人说过还有这种方法。

灶户,也就是千户家的盐场盐奴。

“结晶了。”

一声吆喝声响起,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众人纷纷靠拢查看,一时间啧啧称奇。

最先开建的两亩盐田,已经过了纳潮,进入制卤这一步骤,结晶不用大惊小怪。

“怪哉,这海水经过暴晒后,居然真能出盐。”

开口的是柳行宰,这时他正蹲盐池旁,抓起一把结晶的盐水打量着。

颜继祖也是第一次知道这法子,不免高兴道:“此等发现,也算利国利民之事,若是加大推广到各地,乃是天下百姓幸事也。”

不过各地大盐商可不会这么想。

盐如果白菜价,他们哪里还有以前的暴利。

看着众人一脸疑惑,胡昱看向随行的盐场场长老李头:“李场长,你来给他们说说原因吧。”

老李头是固堤场盐奴,因为熟悉盐场事务,被胡昱任命为海仓盐场场长。

老李头颇为得意为众人解惑道:“这晒盐与煮盐性质一样,主要原因就是海水想要成盐的浓度不够,经过熬煮或是暴晒后,蒸发掉其中的水分,就能得到我们要的粗盐。如诸位所见,这盐池中的盐水经过这几日太阳暴晒,已经蒸发掉大量水分,盐水成盐的浓度够了,就开始结晶。等到归陀后,就能得到市场上的粗盐。”

当然,这并非是他的心得,而是将胡昱的原话照搬来用,不过就是这一套通俗易懂的话,让得一众人闻言皆是似懂非懂点着头,心说原来晒盐居然如此简单。

老李头继续道:“预计我们每一亩盐田,每年最少能产盐六千斤以上。”

闻言,众人心惊不已。

晒盐效率不是煮盐能比的,一亩盐田,一年最少能得到大几千斤粗盐,而且省事省力,二者完全不在同一档次。

当前码头正在扩建,但前面那简陋的原始码头还能用。

如今盐业开始,粗盐就有了,渔业自然不能落下。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