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刺史府来的,是韩遂,职位不高,只是一名从事。

张济府中上下,所有的宾朋却都呼啦啦跑出来,在张家坞堡的山路上跑起一带尘土。

“来的是韩从事,为啥不告诉我?为啥不早说?”

张济和李傕跑在最前面,气冲冲地朝着张府派出的哨探发火。

“我都使了银子了,人家还是不说,只说来了个小吏,随便应付。”哨探忍不住辩解起来。

张济气得大叫一声:“哎呀,这正是韩世兄的风格。我真是大意了!”

张家坞堡下方,南山窝里有一块凸起的平台,那里松柏参天,是风水绝佳的张家祖庙。

凉州刺史府的人马已经在张家祖庙门前停了下来,没有一丝混乱,显得肃穆而有序。

韩遂左手背在身后,右手轻捻胡须,笑看着跌跌撞撞奔向自己的张济、李傕以及金城郡、武威郡、鹯阴县的官吏豪强们。

刘隽原本是跑在最后面的,被路边一丛芨芨草绊了个人仰马翻,直接抄近道从“之”字路上滚了下来,翻身起来后,继续闷头闷脑地跑,第一个拜在了韩遂的前面:

“不知韩从事到来,祖厉县县长刘隽多有冒犯,望大人宽恕。”

韩遂俯下身子,双手搀扶着刘隽,亲切地说:

“岂敢,岂敢!咱们都是凉州同僚,不必多礼。”

机会难得,刘隽还想攀谈两句,张济、李傕已经到了。他立刻退到后面,悄悄地拍打着身上的尘土。

金城郡的韩遂家族,与祖厉县的张济家族,在大汉王朝建立之前,就已经扎根在凉州了,都是老秦人的旁系。

韩遂家族盘踞要塞金城几百年,沉沉浮浮,开枝散叶形成的势力遍布凉州,延伸到湟中一带,与河西走廊的张家、段家、以及陇西郡新兴的董家分庭抗礼。

近百年来,韩家主要以经商为主,韩氏子弟也依附在凉州刺史府和金城太守府,依然是凉州固若金汤的不倒家族,形成了“凉州处处有韩家”的格局。

作为几百年的世交,韩遂在张家祖庙祭拜之后,挽了张济和李傕的手,三个人向着张家坞堡走去。

韩遂气度飒然:“世兄不必悲伤。我和稚然陪世兄多待几天,排遣排遣世兄的失爱之痛。”

张济叹了一口气,握着韩遂的手用上了力。至交多年,很多事都不必多言。

李傕虽然是北地郡出来的一方豪杰,如今在董卓的手下混得风生水起,但在几百年望族的韩遂面前,无形中感受到莫名的压力。

张家坞堡在短时间内,就拿出了迎接贵客的铺排。

坞堡门前、第一进院子、第二进院子都铺上了蜀地来的锦绣,虽说选材不是最上等,但已经是非常奢侈的了。

训练有序的奴婢,很快就穿戴一新,肃立在了堡坞前。

第二进院子,巍峨地挺拔在张家坞堡栉次鳞比的建筑群中,耸立于三米高的台基之上。

黑色的屋檐与屋顶之下,同样黑色的牌匾上用金色的大篆写着“天人合一”四个大字。

韩遂站在堂屋前,手扶着院子中高大粗壮的槐树,回想起上一次拜访张家坞堡的情形,那已经是三十年前的少年时光了。

那时候也赶上了一次羌乱,韩家的基业受到了很大的损坏。少年的韩遂来到祖厉县避难,张家坞堡成了他心中固若金汤的乐园,也与同龄的张济建立了深切的友谊。

三十年来,虽然羌乱仍然频发,甚至还爆发了非常惨烈的厮杀,但韩家的事业反倒蓬勃发展起来了。

反躬自省,韩遂认为自己应该是韩氏基业的中兴一代,因此也就有非常强烈的忧患意识。

这几年来,大贤良师的徒子徒孙已经渗透到了凉州,在韩遂的老家金城郡悄悄弥漫,敏锐的韩遂非常惊恐于这一股力量。

这是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听大贤良师的徒弟们说,就连大汉王朝的公主、黄门,都拜在大贤良师的门下,定期饮用符水,以求平安福寿。

凉州远离中原,大贤良师或许没有足够重视,一段时间以来,还没有听到用符水治好病的传奇事件。

三天前,张济打发到凉州刺史府的信使,恰巧是韩遂接待的。

张济也是有自知之明的,自己只是死了个如夫人,原本就没想着能把刺史大人请动,所以只让信使去给几个熟人传话。

信使见到韩遂,受宠若惊之下,话匣子打开了,将李傕在祖厉县拜在一名少年巫师门下的事,添油加醋地说了。

说到最后,信使加了一句,那少年巫师可以不动烟火做出美味,张济将军有意请凉州刺史府的亲朋前来品尝。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