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启派人跟着郑智到府上拿了账本,不敢有丝毫耽搁,晚饭的时候回到府邸继续看账本。

下人送来面饼,他一手拿着账本看,一手拿着面饼沾酱吃了起来。

第二张饼咬了一口,侍女小曼又送米酒过来,侍女小曼一见赵启,咯咯地笑出声来。

赵启好奇,问道:“笑什么?”

侍女回答道:“殿下,你沾的醤……”

赵启低头一看,原来他刚刚吃饼沾的不是醤,而是墨汁,他咂了咂嘴说道:“想不到这墨汁也挺好吃的。”

说着跟侍女一起笑了起来。

一直看到月上中天,屋内一支快要燃尽的蜡烛闪着微光,赵启在那微弱的烛光下聚精会神地看着账本,竟然看的心惊肉跳起来。

那泛黄的纸上一点点黑色的墨迹,像是用一滴滴血写的,那账本乍看之下没什么问题,但是细看起来,那字里行间隐藏着很多巨大的漏洞。

首先是赈灾银两,朝廷2月初颁发赈灾200万两白银 ,3月份到青州实际的赈灾100万两白银。

为何少了100万两 ,通判不清楚,实际到的100万两都有入库登记记录。

收到的是100万两白银,3月到7月之间 ,通判要求每日每人发1钱薪水,民夫一共是20万,5个月期间共发薪水3000两白银。

当时正常米价是一石1两白银,20万民夫,每人每天半斤米,5个月期间 ,共需要白米约1081石(1石\u003d92.5斤)。

但是由于米价上涨,青州府不知道什么原因 ,米价竟然上涨了10倍,所以5个月期间买米一共所需白银是162万两白银。

这样的话朝廷发的白银尚且不够,还需要再从本地府库中调出大约62万两白银。

其次是除了河工,还有很多没有工作需要救济的灾民,大约有10万灾民。

这些没有地没有工作的流民最低保障金每日铜钱20文,5个月共需白银30万两,5个月一共需要买米的银两是大约81万两。

再次黄河堤坝所需要的木头、砂石等材料的购买,5个月还需要支出白银80万两。

按照郑智的记载来看,青州府确实入不敷出,而且灾民有饭吃不至于饿死就已经很好了,其实不给发薪水也无可厚非。

但是这账本上有一点没写,就是实际上河工每天喝的都是稀粥,每天吃的白米饭实际不到半两。

而且给流民发放的连白米稀粥都没有,给流民发的是麸康,需要的钱跟白米的钱是不一样的。

最后青州府是要开仓放粮的,并且朝廷2月份颁发了5万石粮食已经用光,七月份又调拨了5万石粮食,所以州府并不需要买那么多粮。

如此完美的记账,如果不是赵启打扮成乞丐去亲自修理堤坝,仅从账本上是看不出来任何异常的。

“真是好手段。”

赵启心惊、无奈、又气愤地自言自语道。

那蜡烛也终于燃尽了,屋里一片漆黑。赵启知道如果想调查清楚小清河灾民的情况,还是要对堤坝实际情况深入了解才行 ,第二天就让周沧、韩清请堤坝上的张大哥来说话。

张大哥来到福王府邸,不知这些人意欲何为,正在心中思考时,赵启亲自出门来迎接。

他倒也有些见识,看众人见到赵启来了都纷纷行礼,认出赵启是领头的,不等看清面容,扑倒便拜,叫道:“叩见老爷。”

赵启连忙扶起他,说道:“张大哥,你看看我是谁?”语气极为和善。

他抬头看了看,露出那一口黄牙,想了一会儿,嘿嘿笑道 :“你不是,你不是赵老弟吗?”

侍从听他一个破烂溜丢的河工跟赵启称兄道弟,均来告诫他要长眼睛,不要乱认,又说了一些鄙视讽刺的话。

赵启连忙喝止。

待他喝止住众人,又转过头来对张大哥哈哈一笑,回道:“对喽,走,张大哥,咱们进去说。”

两人稍微寒暄了一会,他让人上了一壶好茶,说道:“张大哥,我有件事情正想问你,你可知道朝廷规定每日给你们发半斤白米和100文铜钱?”

张大哥道:“说是这么说,但是俺们根本就没见过,每天只吃两顿白粥已经不错了。”

赵启继续又问道:“那你们可曾听说是怎么回事吗?”

张大哥犹豫一会儿,回道:“听过,但是不知道真假。听说那赈灾的粮食晚上都是从青州府粮仓运出来,最后运到,运到,运到知州和通判自己的米店去了。”

张大哥平时不是被钱管事打就是骂,平时吃不饱,初时也跟赵启一样是位有脾气的汉子。

只是时光荏苒,如他一般的的亲朋被抓走打死的去了大半,剩下的又饿死了几个,他早已看透这世道,现在为人的原则就是 “好死不如赖活着”。

苟活久了,为人处世也越发谨小慎微起来,所以听到赵启询问,想说又不敢说,一连说了三个“运到”。

但是经过之前跟他的相处,然后又看见赵启把钱管事、小管事都缉拿了,心想这个人肯定是位好官,于是最后还是决定把听说的事情说了出来。

他听到这里,怒从心起,想要立即叫人缉拿通判,可是宋朝断案讲究证据 ,如果贸然行事只会打草惊蛇,也许通判的背后还有大鱼呢。

他暂时不动声色,打算继续深究,继续问道:“张大哥,你说的这件事有什么证据吗?”

张大哥听说的事情虽然河工人尽皆知但是都没人查过,自然手上没什么证据。

他也不清楚这位福王究竟是来为民做主的,还是来试探河工们是否“老实”的。他想了半晌,没法拿出证据,顿时觉得自己多言,心中踌躇害怕起来。

赵启看他面有惊惧之色,不像刚刚进来那般面色自然纯粹,已经猜出来他的几分想法。

赶紧安抚道:“张大哥,不用害怕,一切自有我给你做主,你尽管大胆说就是。对了,小清河决堤的原因你知道吗?”

张大哥看赵启说话刚直有力,为人亦是正直,面相良善,便放心了几分。

回道:“这个知道,小清河堤坝决口在南边,但是现在官府修坝只修北边,我们问的时候,官员只说我等刁民懂什么,他们自己有安排。”

他若有所思,再三嘱咐张大哥不要把今天的事情说出去,以免招来杀身之祸,又承诺以后让他到福王府上班。

张大哥又怕又喜,慌忙下跪,磕头说道:“殿下放心,我把所有的话烂在肚子里,全凭殿下做主。”

赵启看了百感交集,让人送张大哥回堤坝上。

话分两头,却说慕容彦达这天正在府衙办案,忽然听见有人叫道:“老爷不好了,公子服毒自尽了,夫人让你赶回家。”

慕容彦达心中担忧,放下手边事情,赶紧跟着府丁回家。

刚刚踏入慕容逸轩的房间门口,就看见一群人哭哭啼啼,半假半真。

吴氏坐在慕容逸轩的床边也在流泪,慕容逸轩脸色惨白,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不知是死是活。

慕容彦达连忙叫道:“快去找郎中!”

吴氏埋怨讽刺道:“等你回来,儿子都死了几百遍了,我早叫过了,正在煮药。你平时里都说自己在州府如何威风,自己上达天听,朝廷也多有关系,神通广大,怎么今天连给孩子说个小妾都不敢 !”

慕容彦达立即有力地回道:“你知道为何。”

那吴氏听见慕容彦达如此说,并不理解他,反而发起疯来 ,叫道:“好呀,还是为了你的前途、官位,连儿子都不要了,我跟你说儿子要有三长两短,我也不活了。”

慕容彦达只得安慰道:“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赶紧先把他救过来,去请郎中!”

府丁喃喃地说叫过了,慕容彦达吼道:“再叫,把城里郎中都给我叫来,跟他们说治好公子,重重有赏,不然的话就一起陪葬。”

慕容彦达在屋里来回踱步,一直喊着叫郎中,几个时辰过去,府里不停地有郎中进进出出,吴氏一直在哭。

慕容彦达听得更加烦躁了,叫道:“别哭了,你别哭了,哎!”叹了 一口长气。

吴氏已哭得已经快没了力气,再不与他争吵,只擦了擦眼泪回道:“也不知道轩儿什么时候能醒过来。”

话音刚落,慕容逸轩嘴角微动,小声颤抖地叫了了一句:“妈,喝水,妈。”

虽然声音很小,但是吴氏听见得却是巨响。

她欣喜又着急地喊道:“快拿水来,轩儿要喝水。”

府丁赶紧递了一碗水过来,慕容逸轩喝了几口水,逐渐睁开了眼睛,躺在床上看见慕容彦达和吴氏在身边,犹如小宝贝一般,哭喊道:“爹妈,我以为再也看不见你们了 !”

吴氏一把抱起慕容逸轩将他搂在怀中,说道:“轩儿,你是傻子吗,你爹不要你,你妈还要你。”继续喂慕容逸轩喝水。

慕容彦达看看他们,相偎相依,很是可怜,捋了几下胡须,又是长叹一口气,问道:“你是一定要巧巧?”

慕容逸轩听见“巧巧”,瞬间来了精神,睁大了眼睛回道:“是是。”

慕容彦达正色道:“先喝药吧,我给你想想办法。 ”

慕容彦达面带忧伤,又十分坚决,思考了很久才说出这句话。

慕容逸轩看见爹爹愿意给他想办法,顿时眉开眼笑,脑海中幻想出无数场景,连连道谢。

慕容彦达这日来到福王府上,看见赵启正在查账本对数,便问这是什么账本,赵 启说与小清河堤坝有关的所有账本都找来了。

慕容彦达自责地说道:“惭愧呀,老臣在这为官多年,始终没能堵住这小清河堤坝,天灾也忒狠了些。”

赵启让人收起账本,上来好茶,说道:“慕容老伯不用纠结,没堵住黄河堤坝错不在你,这决堤肯定有天灾的原因,但是其中人祸也不少。”

慕容彦达故作疑惑,问道:“哦?殿下此话怎讲?”

赵启说道:“一时之间还没有弄清楚,但是这黄河堤坝上的河工每天只吃两顿稀粥,流民只吃麸康 ,黄河决堤在南岸,但是修坝却只修北岸,这不是很奇怪吗。”

慕容彦达不由得细细看了一下赵启,想不到他当日救下的孩子今日成为皇子,居然不能为他所用,短期内又查出了这么多端倪,心中暗自叫苦。

再看看福王府里那大小官员算盘打的噼啪作响,一个个神采奕奕,将账目梳理的井井有条。

慕容彦达不禁把一只手往自己的宽袖里缩了一缩,后背有些发凉。

他回道:“殿下,老臣来就是是为了这件事,殿下您有所不知,救济灾民不能完全按照朝廷的规定分发粮食,而且为什么大坝只修北岸,可以让管水利的官员来跟您讲。”

赵启问道:“这是为何 ?”

慕容彦达说道:“灾民分为两种,一种愿意修坝的,就成为了民夫,一种是流民,逃荒到我们州府,他们中有很多灾民不愿意干活,是只吃救济粮的。这些灾民,光是官员,就需要300名进行管理,这还没算上差役,我们要先给官员 、差役“吃饱”他们才愿意帮我们监督民夫干活,监督流民不到处坑蒙拐骗甚至打家劫舍。如果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员吃不饱,那我们是管理不好灾民的。”

赵启回道:“慕容老伯,我一向很尊敬您,但是不知道您今天怎么说这种话。我朝每月给官员俸禄,除了本俸、还有添支、餐钱、职田、茶汤钱以及公用经费,就算是九品芝麻官,他们的俸禄一个月也有45两,45两就是45贯,4万5千钱,我宋朝百姓不求多,一天五两米,已经足够他们吃饱了,按照我大宋规定的米价1000钱1石,那么即使 一个九品芝麻官的一个月的俸禄足够8000名百姓吃上一个月了,慕容老伯为什么说他们还要‘吃饱’呢,这不是坐在金山喊穷吗?”

慕容彦达又道:“如此一来查下去,我青州府恐怕没有官员干活了。”

赵启又回道:“这个好办,从下面重新选拔,正好给那些怀抱利器、却因为官场规则郁郁不得志的官员一些机会。”

慕容彦达突然感觉自己不认识这个年轻人了 ,这位年轻人正直勇敢,好像什么都不怕,尤其是对于他们建立的规则视若无睹,十分不“懂事”。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