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性结合在生物化学中十分常见,竞争性结合测定是检测生物化学中酶、DNA、免疫蛋白等的十分常见的检测手段,同样,这种理论也可以用在分析化学上。”
“不同客体化合物与宿主化合物之间的连接平衡,会根据不同客体化合物的浓度,以及与宿主化合物之间结合的能力而改变。通常,当分析物的浓度远超荧光剂的浓度时,分析物会与宿主化合物结合,而荧光剂被置换,从而产生荧光剂原本的光学信号。”
“这样,通常需要质谱或者液相/气相色谱才能检测到的,没有光学信号的分析物,可以通过这种实验方法而产生不同的光学信号,从而被轻易检测到,甚至于肉眼检测。”
办公室里面,刘启光一字一句地读着信件里面的内容。
分子传感器属于超分子化学模块,与超分子分析化学有很大的重叠。
不过刘启光对于分析化学的了解,也不算太深。
不过,这个作者似乎也是知道这一点,在前面引导和阐述中,用语用词都比较浅显易懂,一些点上,还专门做了备注和解释。甚至,还在一些难以用语言和公式清晰表达的分析流程的地方,用彩色的笔配上了简单的示意图。
这些,让刘启光对于从未听说过的分子传感器,有了清晰的了解。
在信件的最后,作者写道:
“我读过您非常多的文章,对于您所涉猎的荧光剂有大概的了解,目前对于如何设计实验,选择宿主化合物与分析物,我都有一个大概的设想。如果能加入您的实验室做实验的话,希望一年之内能够完成第一个实验并且投稿。”
“如果您感兴趣的话,我会在九月八号,下周五的下午三点,您没课的时候,拜访您的办公室。对于您能花费时间读到这里,学生不胜感激。”
捧着这八张纸,一直连续看了三遍,刘启光才挪开自己的眼睛,靠在椅子上,呼吸还没太平复,啤酒肚微微起伏着。
脑中则是思考着这信纸里面的内容。
关于“分子传感器”这个名字,至少到现在为止,在他看来,还是有些过于“民科”。但是跟着信纸里面作者的思路看下来,感觉里面的概念和原理,并不算是胡诌,有理有据。
这是一个他没有听说过,但切实可行的方向!
自己这么多年来设计并合成过的荧光剂,由于合成的复杂程度,以及产率造成的成本问题,再加上有些化合物毒性较大,所以大多数的荧光剂在发表过文章之后,就搁置不再做研究了。
他有时候也经常望着满柜子的荧光剂,觉得有些可惜。
而如果真的就像是这封信里作者说的,这些可能在工业界真的造不起什么水花的荧光剂,用于分析化学能有所发展的话,那对于他来说,绝对是雪中送炭。
如果这类实验成功,自己积攒多年的成果,又可以拥有全新的应用方向,为自己产生更多的学术论文!
刘启光抬头看了看日历。
今天是九月二号,周六。
信里这个刚入大学的作者提到,会在八号,也就是下周五过来找自己。
但是刘启光有些等不下去了。
他决定先恶补一下关于超分子化学,特别是分子传感器的分析化学内容,就去找一下这个十八九岁的大一新生,看看对方到底是不是信中所写的那样优秀。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