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你坐着,我来!”
付建明迅速站起,去拿付振东的笔记本。
他倒是要看看,自己跟自家儿子说了太阳氦闪的危机之后。
自家儿子到底写出了什么?
科幻,这可不是谁都能写的。
也不是什么样的都能被称为科幻的。
写科幻,那可是需要门槛的。
科幻,全称科学幻想,直译应为科学虚构是一种起源于近代西方的文学体裁。
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
通常将“科学”“幻想”和“”视为其三要素。
科幻本来是有门槛的,因为科学本身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就是有门槛的
并不是所有的都能够被称得是科幻的。
绝大多数的科幻,不过是挂着羊头卖狗罢了。
没有科学思维,更没有什么人文。
充其量就是一篇又一篇的爽文罢了。
他们挂着科幻的外衣。
看了,爽了,然后就没了····
虽说,的类别多种多样,并不局限。
但优秀的科幻,其存在的意义是要远超过那些文学快餐的。
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科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也许有人会脱口而答“预言未来”。
但人们也知道,预测具体事件和技术,并非科幻的目的。
尽管早期科幻作品中提到的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已逐步变成现实,但即使是重量级的科幻作品,对未来的想象也有大半没有实现。
也许有人会回答“激发想象力”或者“激励人类探索未知”。
的确,在这些方面,科幻的作用堪称显赫。
尽管“科幻”一词在二十世纪才正式提出,但早在公元2世纪,被认为是第一部科幻作品的古希腊语《真实的故事》中,就已出现关于星际旅行、外星生命、星际殖民和战争、人造生命等内容。而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则诞生于1902年。
想象力推动科技发展。
自由灯塔国“科技狂人”现代钢铁侠坦言,正是经典科幻激发自己探索未知。
但科幻的作用又不仅如此。
好的科幻作品,仍然聚焦于“人”。
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将科幻定义为“关注科技进步对人类影响的文学分支”。
在西方,科幻作品开始盛行的年代,正是人类最初进入太空的时代,也是人类开始逐渐意识到地球正面临环境、资源等种种严峻挑战的时代。
世纪七八十年代,越来越多科幻作品开始提出一系列“如果”的问题。
比如,如果人类或者你本人在真实世界面临这样的境况,会如何选择?
也因此,自由灯塔国著名科幻作家帕梅拉·萨金特将科幻定义为“思想文学”。
《纽约时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电影《流浪地球》改编自大刘的,讲述一个“拯救人类免于灭亡的奋力一搏”的故事。
大刘的作品叙事宏大、探索深入,讲述人类在危险宇宙中的境遇时显得愈发真实。
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尽管关注的议题不同,不少科幻名作拥有共通之处,那就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忧思,对人类情感的描摹。
该如何避免陷入“我们会一直如此生存”的盲目乐观,或者“反正灾难终将到来”的盲目消极?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