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熟悉的回乡路,县道还是那条没有修的县道,就连道路两旁都是熟悉的大杨树都没变,路上虽然有很多坑,但陈韬丝毫不觉颠簸,反觉极大的幸福与欣慰。
远远望见村子,陈韬抓住前面的座椅靠背站起来喊:“村口小卖部停一下。”
纵然一条破路,司机也是开的飞快,如若不提前告知在哪儿下车,一闪就过去了。
嘎吱,车子在路边停下,陈韬拿出一块五递给司机老婆。
看着卷起一股尘土的班车,陈韬想起了前世奋斗了几十年还搞了辆二十万的乡长级日系,现在特么的回来坐这破玩意儿,反而比坐豪车还爽,重生来过啥不爽?
左右望了望村子,家家户户都冒起了炊烟,北方农闲时都是两顿饭,上午九点多一顿,下午三点多一顿,2004年农村人口还行,但从2003年开始,因开放推动城镇化建设,房地产经济到来,农村人口开始呈现净流出态势,大批的乡村务工人员涌入一线城市,导致县城空心化,农村只剩留守儿童和老人。
用不了几年,村子里就没这么多炊烟了。21世纪后,人口涌入城市进入第二个高潮。开放发展十年后,大量进城打工人员在城市打拼了十余年,各方面有了比较好的积淀,工作逐渐平稳下来,进而贷款买房,接入父母进城同住,真正完成世代农村人口的进城梦成了现实,同时农村也彻底空置。
但再后来,有了自媒体,出来一个“乡村守护人”,很多乡村再度热闹起来,但大部分农村依然是荒废的状态。
上辈子工作后每回家过年,村子里都没几乎人家,凄凄惨惨,要是能早一步振兴乡村经济,守住村子的烟火,也算功德一件吧。
欣赏了一下熟悉的山村,陈韬顺着小道回了家,家里没人,院门锁着,翻墙进入,到窗台上的砖头下面摸到了家门钥匙,橘猫蹲在窗户里面,门一开,猫便窜了出去贴着墙根儿疯狂打滚儿。
里外屋晃了晃,在凉房寻到一缸麻花,缸上面扣着一个大铝盆,揭开铝盆,一股胡麻油的香味扑面而来。
农村麻花是好东西,用鸡蛋、胡麻油和小麦面粉做成,鸡蛋是自家鸡下的蛋,胡麻油是自家种的胡麻榨的油,面粉也是自己种的小麦磨的面。
正宗的零添加有机农产品。
胡麻油学名亚麻籽油,原产于东印度地区,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经丝绸之路将亚麻带回中国,主要种植于旧时匈奴一带,因是“胡人”聚集的地区,因此得名胡麻。现在是华北、西北、东北高寒地区种植的主要油料作物。
因产量不高,再过十几年,这东西就是宝贝,有人把它制成了热销口服液,说里面有种α-亚麻酸,α-亚麻酸在人类保健和营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商家借题发挥,胡麻油一跃成为保健品。
一般高档糕点,比如京城最有名的京城饭店里面的花卷,就必须用胡麻油做才能飘香。
陈韬一手一根大麻花啃起来,真香!上辈子工作以后基本都在外地,很难吃到农村麻花,外面的酸奶麻花叫啥来着?海克斯科技?
一人一猫,在窗户前的太阳底下吃麻花,刚吃完,陈孝忠和韩美玲串门回来了。
看见自己年轻了几十岁的爹娘,许多话又堵在了半路。
“老陈、老韩,你们想把我饿死啊。”
韩美玲嗔骂:“也不知道随了谁,成天没大没小,不分长幼尊卑。”
陈孝忠不说话嘿嘿笑。
“胆大点儿好,省的以后受欺负。”
“一个男孩会受什么欺负?”
老陈笑道:“外面上了岁数的人都不是他爹啊,该注重的礼节要注重,该尊重的也要尊重,太在乎仁义礼智信,唯唯诺诺,那便是迂腐,像那个清朝人,见面磕头磕个没完,人一点儿血性都没有了,而且欺诈你的人,往往是年长你的人,再不济也是比你社会经验丰富的人。”
废话文学玩的明明白白的。
韩美玲没听懂,洗洗手和面做饭去了。
老陈上过高中,当时正是传统文化断层的年代,国学是被排斥的东西。
搞了盘猪头肉,弄了个花生米,拎出一瓶二锅头,老陈给自己倒了一盅。
“来坐下,陪爹喝一盅。”
“中学生不能饮酒。”陈韬坐下,叨了一筷子猪舌头。
韩美玲在外面说:“你就惯他吧,他才多大你就让他喝酒,不教些好。”
“你懂个啥?18岁就成年了,成年男人不会喝酒那叫成年吗?我18岁的时候六十度白酒喝过一瓶。”
六十度,快赶上喝酒精了。
倒了一盅,陈韬泯了一小口,“真难喝,真不懂你们这些老男人为啥爱喝白酒,要整给我整瓶啤的。”
“小兔崽子,啤酒多贵,一瓶啤酒几口没了,同样的钱白酒够我喝好几天了。”
陈韬本想劝他以后要少喝,但一想老陈虽然爱喝几盅,平时也不怎么喝酒,十月初农活基本都已结束,村里的人们有将近半年的农闲期,这个空窗期人们无事可做,要么去省城打工,要么待在村里串串门,打打牌,喝喝酒,这不就是后世人们羡慕不来的乡村生活嘛。
而且这年代种田其实挺累的,毫无机械化设备,陈韬家里好歹有个拖拉机,村里好几家还是用牛耕田呢。这也就仗着老陈脑子活泛,不干农活时骑自行车四里八乡的做点儿小买卖改善了家庭条件。
“我听你三婶家的吱吱说你们模拟考试了?”
“嗯,考了。”
“考多少分,我估估你能去哪上大学。”老陈又给自己倒了一盅,外面切面的韩美玲也支棱起耳朵,生怕听错了。
“不高,四百多。”
这要把二百多说出去老陈得一口酒喷他脸上?老陈是脾气好,可到了节骨眼也会动真格的,从小望子成龙望子成龙,就盼他考清大,小时候买的书上面都要印着清大的校门。
“四百多是四百几,别打马虎眼,四百一也是四百多,四百九也是四百多。”老陈追问,像是审判犯人一样。
“四百六。”
中间数,吉利。
“还行,我也不指望你上清大了,现在保底二本就行,这个分数勉勉强强,照往年来看有希望上二本,再努努力,还有提分空间。”
“您放心,必须给您一个满意的答复,以报答您的养育之恩。”
老陈听着高兴,酒过三盅,微醺,今天高兴,得多整几盅。
“咱可先说好,考不上二本,回家种地,马上成家,你妈已经给你打听好了,三里村有个女孩,人高马大,初中文化,干活一把手,农家贤内助,到时候你这边一落榜,那边就找媒人去提亲。”陈嚼着猪头肉说。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